“萬小虎創造了一場視覺盛宴,從開頭到結尾,你舍不得眨一下眼睛。”——《京城青年報》。
“徹頭徹尾的一部商業大片,吃著爆米花喝著飲料水,你一定會喜歡上它。”——《羊城晚報》。
“神乎其神,完全違反了各種物理定律,可是你就是停不住要,用盡所有力氣跟著大聲吼出來。”——《魔都在線》。
“你想看到的,這部電影中都有,華語片的商業製作巔峰,動作與暴力的美學巔峰,萬小虎用自己的才華,宣告了華人商業大導演誕生。”——《中國電影報》。
“隻能說6000萬美元花的太值了,顛覆了以往任何一部動作片的結構,周星馳和馮小崗有危險了,接下來又要進入萬小虎的票房時間。”——《電影世界》。
首映禮結束的第二天,媒體上鋪天蓋地的掀起了《通緝令》的觀影報告,不需要蒲公英去炒作或者雇傭媒體,報紙上就自動為《通緝令》唱起了讚歌,當然也會夾雜著一些不屑的批評。
“必須要承認,《通緝令》是一部出色的動作電影,但是它在人文上顯得很單薄。”——《南都娛樂周刊》。
“有種港片胡說八道的感覺,眼花繚亂下麵,是劇情的薄弱,與人物的呆板。”——《楚天都市報》。
“千萬別帶腦子去看《通緝令》,它會讓你無聊死一大片腦細胞。”——《南方周末》。
批評總是會有的,但是泛不起多少浪花。在電影的首映結束,Mtime時光網專門做了一個首映報告專題,歸納了全國報道了《通緝令》的三百六十二份報紙與雜誌,其中不涉及電影內容與評價。僅僅是例行報道的有一百零一份。
對電影持讚揚的有二百四十六份,而不滿意或者批評的僅僅隻有十五份,在鋪天蓋地的讚揚麵前,十五份報紙的唱衰又能起到多少作用。
“我喜歡在我的電影結束後,有這樣的掌聲,這讓我感覺像是在雲端上漫步。《通緝令》是一部特效動作片。製作經費很高,運用到的技術手段很多,我追求的就是你在看的過程中,享受一番別樣的視覺盛宴。”
專題中,還插了一段萬小虎在首映禮結束後的感言:“我過去幾年拍了很多電影,不管它們被稱為商業片還是什麼,總有一些個人情懷在其中,這一部《通緝令》我想把一切都拋開,就是痛痛快快的看108分鍾。不去想什麼家國天下,不去想什麼兒女情長,單純的享受,享受電影帶來的視覺體驗!”
“謝謝,謝謝朋友們前來參加首映禮,謝謝你們接下來的報道。讓我最後說一句,科技改變生活,科技也同樣會改變電影。沒有做不到的畫麵,隻有想不到的鏡頭!”
感言下麵還有一張配圖。是萬小虎在華表獎上獲得優秀導演,上台領獎的照片。嘴角掛著笑意,眉毛上挑,手捧獎杯,如此的意氣風發。
2004年即將過去,2005年快要到來。萬小虎也已經快是25歲的大齡青年了。
當年的稚氣未脫,也被一圈稀疏胡須所替代。
一切都在變化,唯有不變的三七開發型。
“你會去電影院觀看《通緝令》,支持萬小虎嗎?”專題的最後,編輯發起了一項投票。
四個選項。第一項是我會去,第二項是我想去,第三項是觀望中,第四項是沒興趣。
短短兩天,就有超過3萬多名會員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