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開幕】(2 / 2)

當然,前麵幾個命題可以低調,作為拍攝了二十一世紀,第一部國產科幻片的導演,在下一個命題“高科技與電影”中,萬小虎就當仁不讓的發表了自己的想法。

“我以前看《星球大戰》,覺得不可思議,畫麵感太震撼了。然後我去打聽,怎麼拍出來的,裏麵的宇宙飛船,還有那些怪獸啊,是怎麼造出來的。然後我才知道,導演喬治·盧卡斯,在沒有拍《星球大戰》之前,開了一家特效公司,叫‘Industrial-Light-and-Magic’,名稱的意思是工業的燈光和魔法,現在我們稱呼為工業光魔。”

《星球大戰》對於中國電影人來說,並不陌生,去年《星球大戰前傳1:魅影危機》就在中國登陸,卷走了3300萬票房,成為當年的亞軍,這還是在盜版碟早已傳遍中國的情況下拿到的票房。

不過,對於星戰係列,在座的專家們,估計都沒怎麼了解,隻是當做好萊塢的一部大片而已。

萬小虎繼續說:“為一部電影,專門成立一家特效公司,這在中國是沒法想象的事情。但就是這家工業光魔,做出來星球大戰三部曲,席卷了好萊塢,讓好萊塢從此進入特效時代。去年星戰前傳一在中國上映,效果大家都看到了。”

“其實,在前年(98年),另一部好萊塢電影,估計所有人都不會忘記。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號》,內地卷走了3.59億人民幣票房,這還是不完全統計。我當時剛考進北電,我就不明白了,為什麼大家都爭著看它,全世界都在看它。後來我了解了一番,又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為了拍攝《終結者2》,開了一家叫做‘Digital-Domain’的特效公司,我稱呼為‘數字領域’。然後專門為《泰坦尼克號》提供全程特效,光是建一個與曆史上的沉船等比例的模型,就花了幾千萬美元。而這部沉船片,總共投資了一個多億美元,就是八個多億人民幣,比我們中國一年的票房總和都高。”

“而最近一段時間,我又打聽到了,一部很大製作的電影《指環王》準備上映了。這部電影,是導演彼得·傑克遜執導,一家特效公司‘Weta-Digital維塔數碼’全程為電影製作特效。”

“像這種,為了一部電影而開一家專門製作特效的公司,或者幹脆特效公司從一開始,就參與電影的製作。我在北電接受學習的時候,根本無法想象,我們中國的電影,還停留在無特效時代,就算是做特效,也是後期剪輯好了,花點錢修一下片。例如,我拍攝的《蝴蝶效應》,就沒錢做特效。”

“我說這些,不是說我看出來什麼了,我是電影圈的初學者,對電影產業一知半解。但我覺得,高科技對電影的影響肯定會越來越大,我們應該在這方麵下一番投入。套一句鄧公的話,‘科學知識是第一生產力’,電影也不例外,謝謝。”

“小虎導演說的很對,我們應該重視起來高科技對電影的運用,不能讓好萊塢專美於前。”幾位專家表示讚同,隨後,簡單聊了幾分鍾,就進入到下一個命題。

說高科技,他們也知道高科技對電影有幫助,但是,具體什麼是高科技,沒幾個老專家明白。他們可能連什麼是數字繪景,什麼是動作捕捉技術,什麼是粒子特效,以及什麼是IMAX都不清楚。

他們中的有些人,甚至連數字影像都還沒能理解,連網絡對電影的影響都還不了解。

所以,隻能泛泛的談一下,籠統的把特效歸類於高科技之中。

萬小虎自己說完,也覺得是對牛彈琴了,專家們反應太冷。一時間,萬小虎也失了再暢談的心情,保持住微笑,坐到一邊物外神遊去也。

而下一個命題,中國主流電影如何與世界接軌,又到了專家們發揮的時間,吐沫與口水齊飛,牛比共扯淡一色,鬧得好不歡樂。

最終,長達一個上午的學術討論,在掌聲中圓滿結束。

會上大家一致認為,在新世紀裏,中國電影既要拓展唯我獨有的題材資源,發揮國產影片的民族特性,又要在娛樂性上狠下功夫,獲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在發展戰略上,要推行“扶強”政策,鼓勵電影企業與國內企業以及與高新科技結合。同時,電影企業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並不斷完善更符合市場競爭的運作機製。

開完會,萬小虎就把今天的會議內容忘了一幹二淨,與張揚幾個人稱兄道弟喝酒去了。

中國電影,開會解決不了!

——————————————

(感謝消逝之楓、悟與信、夢的拚圖的打賞。)

如果您覺得《崛起大導演》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