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後院起火(1 / 3)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東陵村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徐兆麟,聞雞起床,自娛自樂地誦讀著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千古名句。

對農村有著特殊感情的他,土地和附著在上麵的一切,都是最清新的存在

念念有詞的徐兆麟手也沒閑著,他快速翻閱著一遝文件。

文件上麵密密麻麻的地寫滿了扶貧第一書記今天要完成的任務:八點鍾鄉裏開會、回東陵村走訪五保戶、送換季所需保暖物資、排查因貧輟學情況、下午三點到縣城扶貧辦彙報工作。

工作忙完回到家最早也得九點鍾了,他苦笑了一聲。

雖說是書記,但徐兆麟今年才三十三歲。大家都親切的喊他小徐書記,他是縣工信局年輕的儲備幹部,通過層層選拔,推舉出來當上東陵村的扶貧第一書記。

農村這片廣闊的土地需要這樣的年輕人大刀闊斧去修整,創造出一個新世界。

翻看完畢,小徐書記整理好文件,走出大門,他騎上自己的“電驢”風馳電掣般衝向鄉政府。

路上不忘照顧自己空空如也的胃——買了兩個大肉包子喂飽肚子,包子的香味一路飄到鄉政府。

鄉政府大院裏,人們三五一群的站在那裏候等點名。

扶貧工作開展之前,點名是在鄉東頭大辦公室。

近幾年扶貧工作如火如荼的進行,鄉裏多了從縣直單位下來的駐村工作隊,他們也在鄉裏點名簽到,由於鄉裏沒有足夠大的辦公室能同時容納這麼多人,因此點名就改在鄉政府的大院裏進行。

不管春夏秋冬、刮風下雨總是如此。早晨點名的壯觀場景總讓路過的行人或者趕早來鄉裏辦事的鄉親伸長脖子多看兩眼甚至駐足觀看。

隨著駐村工作隊的到來,這個小鄉鎮注入了許多新鮮的血液,著實比往日熱鬧了許多。

“同誌們,扶貧攻堅階段到來啦!我們打了六年的扶貧工作戰,迎來了關鍵時期……這一仗我們要打得贏更要打得漂亮,給國家和人民交上滿意的答卷!”

老牛書記洪亮如鍾的聲音在空中回蕩。

他咽了口唾沫,舔舔幹裂的嘴唇繼續發言。

雖說是老牛書記,其實他年齡並不大,四十剛出頭的年紀,頭發卻已經花白了。

第一眼見到他的人總會稱呼他老同誌;知道姓的第一次見麵也會叫他老牛同誌;久而久之,同事們也就疏忽了他“牛書記”的正確稱呼,而眾口一致的喊他“老牛書記”。

說了也怪,叫著叫著,牛書記這幾年真是快速的老了,絲毫不像不惑之年的人,反而像花甲老人。不過腰板還是很硬很直!

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這個紅旗渠邊生長起來的小徐書記,卻在這個大時代發揮自己全部的光和熱。

經曆幾許風雨春秋,留下幾多動人故事。有關小徐書記的故事精彩不單在於情節,最打動人的是那份吃苦耐勞,奮鬥不止的精神。

紅旗渠麵貌隨著歲月不斷變遷,紅旗渠的精神與情懷依然被他傳承著。這個日新月異的大時代,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裏,一個小人物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走著平凡卻又不平凡的路。

小徐書記是鄉裏五個駐村第一書記裏最年輕、也是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位。長相清秀俊朗,說話不緊不慢,典型有為青年。

盡管年輕,但他為人處世厚道老成,頗受領導和同事的肯定。小徐書記清心寡欲,一心撲到工作上,就像一台永動機。他曾經創下三年不請假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