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 / 3)

時至未時三刻,城中未亂,關羽所帶的攻城主力先至。

伏在城外的那個隊率最先不是看到關羽等來至,而是最先看到城頭上的守軍士兵忽然大亂,有倉皇舉矛的,有匆忙張弓的,並有掉頭就往城下跑去的,緊接著不多時,又聽見城中鼓聲大作,又見城頭上各色軍旗一片亂舞,目睹這番情狀,那隊率心知斷然不是城中內應能夠掀起的,遂便回顧身後,這才看到了關羽所帶之兵。

他看到的那會兒,關羽帶的兵馬離城門尚遠,所以他沒有聽到動靜,但城頭上的守軍居高望遠,卻是可以看到。

這隊率心知,城中內應若是奪門,此時便是最好的時機,因令部曲:“備戰!”

果如他所料,城頭上剛亂了一會兒,城中的喧鬧聲就傳出了城外。

這隊率按住躍躍欲試的部曲們,伏地瞻望,耐心等待,很快,就見城門打開。

直到此時,這個隊率才一躍而起,簡短下令:“殺!”

他們這三十來人在伏下掩藏後就脫去了用來在道上偽裝的布衣,這時都是輕甲環刀,直撲洞開的南城門。

因了久經沙場,老於戰事的緣故,向南城門奔殺去的路上,這個隊率還有餘心想道:“闕宣果是下邳大豪,先是淮陵,今又是徐縣,此兩城之得,他功勞甚大!”

要非是闕宣在這兩縣有極大的影響力,提早布下內應,便是以荀貞兵馬之精,也是難以這麼快就連克兩城的,更別提關羽可以無聲息地橫渡淮水,——至於能不能打下徐縣,卻非這個隊率之所疑,他既相信本部兵士的戰鬥力,更相信關羽的武勇萬人敵。

這隊率與他麾下的那三十軍、吏所埋伏之地,離城不遠,疾奔之下,很快就到了護城河。

沒工夫等護城河上的吊橋放下,這隊率二話不,帶頭跳下,身上的暖意和汗水被冷水一激,頓消失無蹤,化作了一股冰寒直衝腦門,卻是寒意更助熱血沸騰和殺意激昂。

此時城門內有內應與守卒廝殺,城頭上的兵士則大多還被關羽的部隊吸引,沒有反應過來,在他們遊過護城河時,隻有稀稀拉拉的幾支箭矢射來,完全沒有威脅性。

過了護城河,城門便近在咫尺。

這隊率當先,諸軍吏緊隨其後,殺入城門洞中。

城門洞裏與守卒廝殺的還有二三十人,這隊率略略一看,認出許多熟臉,卻都是闕宣莊中的劍客。——闕宣莊中的劍客們都是本地或來自外地的輕俠猛士,多習格鬥之技,又身體壯健,相比城中各家湊出的百餘內應和那數百水賊,他們的戰鬥力都是最高的,因為久被闕宣豢養,這些輕俠之徒本就盡皆思以“義”相報,這會兒接戰,更是誰也不願被別人瞧,故而一個個輕死忘身,戰鬥的意誌也是很強,所以,這次襲奪城門,便是以他們為中堅,至若城中各家的內應很多沒有參與,而是在城中四處放火,以圖引起騷亂,從而進一步地動搖守軍軍心。

這些劍客和內應們雖是趁關羽軍至、引起守卒慌亂的機會,突其不意,打開了城門,可等城門守卒反攻過來時,他們到底沒學過軍陣,又甚少帶有箭矢強弩,隻憑個人武勇,漸漸難以支應。那隊率與軍吏們適時地殺了進來,頓時扭轉了城門洞內這塊戰場的局勢。

《司馬法》裏講戰陣兵器時,有一句話的是:“太輕則銳,銳則易亂;太重則鈍,鈍則不濟”。意思是,輕兵器多了,如果遭到敵人的猛烈進攻,就會容易使戰陣混亂,而重兵器多了,則會在取得上風的時候影響逐北殺敵,擴大勝果。

放在兩支軍隊分列陣型以野戰時,這句話一點沒錯,可放在眼下這場城門洞內的規模接戰,這句話卻是不太合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