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女權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節選1)(2 / 2)

而承認我們的標準構建起來的女權主義的圖景應該是,女性首先享有繼承權,同時也將背上贍養老人的義務,這是主要針對東方社會的說明。而對於西方社會來說,如何將女性成為社會力量的一部分而不是局限於家庭和孩子才是他們的主題。在這一點上,東西方其實有著普遍的意義。對於女性而言,提高社會地位除了財產之外便是教育和工作,然後是政治地位上麵的參政議政等等。這就是說我們女性首先要提高到一定的層次才能夠繼續要求進一步的權力,即使是中國大陸和已經過了依靠雖然是文盲但是威望足以擔任基層官員的時代了,印度還要糟糕一點,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就高呼男女平權是一種很無謂的事情。另一方麵,我們要緊密聯係和處理現實中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

女性如果要求解放和地位的提高,就首先要明白自己所要的並不是作為自己男性丈夫的附庸因而需要有節育、獨立工作的意識以及理想和自我實現的誌向。隨之政府要考慮的是政府作為代表要為女性的自我實現提供條件,兒童的教育機構以及女子教育等等方麵的事情,以及在法律方麵賦予女子和男子在某些方麵平等的權利——例如教育和工作。

我前麵說的女性的生命權是一個基礎,而我們能夠在這個基礎上構建起自己的大廈。舉例來說:中國農村並不特別歧視女嬰,在**的教育下他們已經克服了拋棄女嬰的惡習,但是這些女嬰還是有部分還是被當作貨物般養育,待到年長之後作為貨物一樣嫁給出高額彩禮的人家,或者是作為交換婚姻的對象和別的人家換取自己兄長或者弟弟結婚的對象。這種現象在某段士氣的中國廣泛存在,並且少數出現在伊裏安、韓國和日本。40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韓國的大量的女性出於經濟的原因廣泛嫁給伊裏安駐軍或者商人,同時日本女性大量嫁給美國人的潮流可以與之作類比。女性的出嫁往往帶來全家的經濟狀況的改善。歐洲在戰後也有類似的狀況,即大量的歐洲女性因為婚姻向美國移民。歐美自己的女權主義者們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記不清楚,一方麵是經濟生活的原因,另一方麵是整個社會對於女性的意識和女性的自我意識都認為女性是而且應該是依附性質的,這不應當是我們在保障了生命權之後對於自己的定位和希望。如果我們一方麵高呼平等,另一方麵認為自己應該是依附性質生存而且也應當是這樣子生存的話,那麼無異於我們在打破了舊的枷鎖的同時又為自己套上了新的。

所以,應當認識到,女性獨立的基礎在於女性要在經濟上做出實際上的和思想上的獨立。生命權保證了之後,接下來就是自我實現的工作權,中間過渡的是教育權。生存——受教育——工作——經濟獨立——社會平等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模式,在這樣子的基礎上女性並非作為男性的附庸存在。隻有在實質上的獨立的基礎上才可能和男性談其他的方麵,例如感情和心靈等等。歐美的女權主義者們所想要扭轉的社會意識在這樣的基礎上會慢慢被扭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