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這麼一來一回,足足占據了大明日報連續十天的頭版頭條。
而楊廷和這才發現了一件事,原本他是在發力捧殺江夏的。但是現在卻一下變成了他和江夏在互相吹捧,京師裏麵已經慢慢開始在有楊廷和與江夏相互吹捧的言談了。
不過不管是吹捧還是其它,至少京師的百姓都看出來了,江夏和楊廷和關係原來是很好了。並不像外界傳言的那樣,什麼明爭暗鬥、爾虞我詐。
我呸!你見過這樣相互誇獎,相互欣賞的對手嗎?
當然,楊廷和很快反應過來,所以幹脆就不回應了。
楊廷和這一不回應,江夏立刻加強了攻勢。他以一篇《初識介夫先生》為題目,開始述說楊廷和對他的影響,以及楊廷和對他的照顧。
然後再以《和介夫先生》同朝為官,來繼續述說。
那感情之真摯,感激之深切,通過那洋洋灑灑的文字,讓滿京師的百姓都感受到了。
就在江夏把這種印象加深到最大,情緒推到最高時,江夏終於祭出了他那一篇《請不要讓我敬佩的人難做》。
在這篇文章裏麵,江夏非常直白地點出來了,大明的一些官員,刻意拍他的馬屁。
有給他樹碑立傳的,有給他雕像建廟的,還有給他著書歌功頌德的。
他在文章中表示,由於楊廷和大人一向對他很照顧,很提拔。所以吏部的人,會以為楊廷和大人喜歡下麵的官員這樣做,從而給這樣做的官員們給予吏部績考時的優考。
江夏表示,這令楊廷和大人很是煩惱和為難。
因為不給優考,官員們會認為他對江夏可能會有什麼不滿,但是給了,又引起了天底下一股不良的風氣。
所以江夏在文章裏直言點出。
今後誰要是再這樣做,就建議吏部將其人立刻罷官免職,永遠不得錄用。
罷官免職,永遠不得錄用。
這句話原本江夏是不能說的,說了就會有越權的嫌疑。但是現在他在報紙上,用“建議”的方式說出這句話,這樣就沒有人能夠挑他的毛病了。
同時,江夏也把自己的意思傳達了出去。
楊廷和一看到這篇文章,頓時覺得自己不能不出手了。
他感覺《大明日報》上發表了自己的一篇文章,題目是《子曰:子路受人以勸德,子貢謙讓而止善》。
文章裏,楊廷和引用了孔子和其弟子子路、子貢之間,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
大致是說子路救了一個小孩,小孩的父親送他一頭牛。
子路收下了,有人說子路做好事要回報,不君子
但孔子表揚他,說:這樣以後會有更多的人做好事。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淪落為奴隸,隻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卻不向國領取金錢。
孔子說子貢,這就是你的不對了,從此以後,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楊廷和不愧為文壇的宗師級人物,通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引出結論。
江夏本來就做的很好,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件事。朝廷如今鼓勵大家傳頌江夏的好,並不是想要拍他的馬屁,而是想要把他樹立成榜樣,以供大明的官員學習。
這樣一篇文章,雖然表麵隻是解釋了一下那些為江夏樹碑立傳的事,以及吏部為何會鼓勵這些事。
但實際上,卻暗指江夏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心隻把人往壞的方麵想,而不往好的方麵考慮。
江夏看到了楊廷和這一篇文章,頓時明白這是圖窮匕見,真正過招的時候到了。
而這個時候江夏再去反駁,那看起來就是在隔空進行爭論戰。
江夏二話不說,直接在大明日報上承認了錯誤,表示一定會自我反思,自我醒悟。
江夏這樣的態度倒是令楊廷和沒有想到,按照楊廷和對江夏的了解。這個時候他應該是會一舉發個幾十上百篇花團錦簇的文章,逐字逐句的把他的話駁斥的體無完膚才對。
楊廷和感覺有些不對勁,一般來是,事出反常必有妖。江夏這樣一個應對,不僅讓楊廷和感覺自己一記重拳打在了棉花裏麵,同時還令他不禁懷疑江夏肯定接下來會有一記淩厲的招式。
真正高手過招,對方還沒出招就能感受到強烈的氣勢。
此時此刻,楊廷和整個人都提防起來,因為他已經感受到了江夏在蓄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