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不管這書有沒有人看,我都要重新開始寫了。
但是有個問題我想了好久,我之前是第一次寫,我以前都是寫的一些小散文,還是隻在我們學校的網站上登載過,所以鄙人文采不足,但是我其實是很想要寫好這本書的。
這本書寫起來,其實我其實是想要做個試驗。我們都知道,寫就是做一個試驗,特別是這樣的一個曆史文,還是要把我們國家從西周到現當代所有的經驗教訓綜合起來,這是一個龐大的試驗。我是學理學的人,之前是看過很多曆史書籍,但是我開始寫這本書時,總感覺這本書需要的那個時代的知識過於龐大。
我們知道中華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比起來,是曆史最為悠久的,我之前看的那些穿越文種田文都感覺有個毛病,那就是,一個民族的性格,是由其民族曆史所養成的,而這些改造起中華民族性格過於快速,實在感覺不好。我們這個民族,自從多元發生、一元突破以來,到夏商周才開始真正的出現主體,主體就是黃河流域的先民,而真實糅合不同人群的力量是西周的封建製度。封建製度是由周武王提出的,但是武王伐商不過三年就去世了,所以真正開始實行分封諸侯是周公開始的,其後發生了三監之亂,周公開始了東征,從而進一步東征淮夷。天下出現了七十個諸侯國,相當於軍事殖民,。從這個時代開始,中原大地上的不同的人群開始糅合,開始形成諸夏意識,所以有管子說的:諸夏親昵,戎狄豺狼。而後春秋戰國、秦掃六合再到漢武帝北伐匈奴,漢民族最終形成了一個整體意識。這經過了漫長的演變。西周東周一共八百多年、秦始皇到漢世宗孝武皇帝有近100年的時間,可以說,漢民族僅僅是融合中原大地上的人群,就用了近一千年的時間,更別說這可能還要加上五帝夏商這近兩千年的時間,雖然說後麵的不管是五胡亂華、蒙元入侵還是滿清入關,所用的融合時間都比較短,但也需要近百年的時間。而西周,恰恰是我們這個民族性格養成的決定新的四百年時間,這麼長的時間才養成了我們崇尚和諧、崇尚禮儀、崇尚文教,崇尚文雅的曆史品格,所以我這本新華源,就是想用在經過西周三四百年的發展以後,利用我們後人總結的經驗教訓來進行試驗,看看會發生什麼樣的一個變化,會變成什麼樣子的一個新華夏,當然這個新華夏可能每個人的結論都不同,但我會寫我自己認為的。
之前寫的都太急躁了,而且前麵也忙,就一直沒有動筆,怕自己寫不好。所以就買了《禮樂文明和中國文化精神》、《春秋史》、《詩經》等書籍來重新閱讀,之前都是在圖書館看到的,希望理清那個時代。
暫時也還沒想好怎麼寫,所以我準備要把一些想要準備好的寫在書前,前麵寫的也要進行一些刪改,如果有人喜歡讀的話,希望能給我一些鼓勵,我感覺我這個的試驗跨度比較大,進度可能會比較慢,我會再買《大秦帝國》這冊書來看看,看看寫不同君王該怎麼有些不同,說實話,我是第一次寫,以前也沒寫過,所以人物的塑造都會有些問題,希望看書的朋友能給予斧正,當然更多的可能是我自己的自娛自樂。
這時這本書重新起航的前言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