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故地重遊的劍修(1 / 3)

春秋之中,風雨飄搖。神洲大地曆經滄桑,用了整整三十二年才得以安寧。如今這座浩瀚天下,以大曜王朝屬版圖最為遼闊,所占疆土乃是整個中土大地的三分之二。中洲西部,是跟大曜王朝一樣從春秋戰亂裏拚殺出來的強國,如今的西楚王朝。春秋戰國之期,以各路諸侯為首的大大小小國土,算上這兩座王朝,曆史記名的,足足有十二個之多,其餘小國更是不計其數。

中洲以北,是天下四大洲中的雲夢洲。同時也是天底下強者林林,武道勢力最為強悍的地方。但其所占疆土並不遼闊,相比整個中洲,還差了四五個像北雲夢洲一樣大小的地塊。

大曜之所以沒能在覆滅中洲天下諸國時,順勢吞並了北境,很大程度,都是因為那個地方,有個天地間找不出第二個能與之抗衡的武道勢力。

那是天下絕大多數修行者最心向神往的地方。

北海武帝城。

…… ……

再往南,是天下四大洲中的第三大洲,南境歸海洲。

歸海洲離中土大地還是相距甚遠,相比北海雲夢洲,地勢顛簸複雜。在春秋覆滅以後乃至以前,都是獨立一方,從不幹涉中洲境內國土之爭。

如今儒家七十二書院之中,浮雲山上任儒家聖人張懷壁辭世之後,儒家氣運出現不小動蕩,更有人推算出似有衰竭之象。為此,儒家賢人君子花費巨大心力,耗時幾年後才得以漸漸恢複。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身為唯一能穩固儒家氣數的學宮老祭酒得意門生,儒士陳亭肅,被人脅迫入局。直到最後,拚的身死道消,辭離人世。

如今整個儒家文廟,可謂是雪上加霜,相比以前,可謂是一落千丈…

這一日,浮雲山大霧。

山腳有條天梯道,從底下一直延伸到雲霧間的浮雲書院大門。登高山複有高山。親眼望去,才見蜀道之難。

浮雲書院是天下儒家七十二書院之首,是初代儒聖所在的聚賢之地。書院盤踞於浮雲山頂,築業建造,古色古香。

浮雲書院內蒼翠鬆柏密布,鳥鳴之聲不斷。山泉溪流自高山之頂湧出,穿山間林峰而過,融入山腳甘泉。

此時,清淨雅俗的樓閣下,有兩人麵對麵平坐,二人身前擺著一副還未收官的圍棋棋盤。

一人年邁白發,仙風道骨,一身青衣不染一塵,另一人則是兩鬢斑白,麵目和善,一件黑底白衫。

此時,年邁老者正手撚一枚黑子,撚子之手久久不能落下。片刻之後,老人愁眉苦臉,長歎一聲,隨手丟掉手中棋子。

麵對而坐的中年白衫男子見狀,也收回手中所執的白子,微笑道:“先生今日執棋心神不寧,不知因為何事犯愁?”

年邁老人抬頭望天,歎道:“眼下局勢不妙,文廟連連失去兩位聖人境界的頂梁支柱,柳老弟,這是天道執意要我儒家氣數潰散啊!”

被年邁老者稱兄道弟的柳姓男子從坐墊上起身,轉過身麵對著山下風景,神情漠然的說道:“我儒家一向處事低調,哪怕是放在三十年前的春秋戰國局勢,一樣深居簡出,不問世事,以穩固根基為先。那時,諸子百家,氣運最為昌盛的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儒教。陛下從來重道不重其餘,就連那個時候,他都能放下偏見來我浮雲書院借人,祝他安邦定國。可現如今,卻為了皇圖霸業,不惜撕破儒家與大曜王朝的最後一張隔網,甚至打算兵戈相見,著實讓人難咽這口氣。”

年邁老者輕哼一聲,氣道:“那黃口小兒當年上山求我師兄下山時的那股慫樣,你又不是沒見過。還什麼隻要先生肯下山,等日後霸業功成之時,必定將儒家宗門發揚光大,給予大力支持。可最後呢?還不是隻封了個屁大點官兒?試問那點兒俸祿,我儒家哪一個學生子弟受不起?隨便一位書生文士去了,千當萬當,那也絕對當得起京城那個烏煙瘴氣破地方的教學夫子!”

“還以為一聲生拚硬湊的‘先生’,就已經仁至義盡,給足了麵子。可見滿城盡是些無恥下流之輩!”身為浮雲山現任山主的年邁老人,越說越氣,拍腿怒斥。

儒家浮雲山曾有一位讀書人,其學問地位之高,如雲頂高山,後被中土文廟列為繼儒家初代聖人之後的第二位儒聖。是那初代聖人的閉門大弟子,張懷壁。

相傳儒家初代聖人曾遊曆天下時,收了兩位負笈遊學的少年書生為閉門弟子,作為自己儒教一脈的傳承人。大弟子張懷壁,小弟子李岐山。儒家當今僅有的聖人境。二人隨後跟隨先生遊曆天下諸國多年,多年以後,原本由師徒三人組建起來的一脈,多了不計其數的追隨者。再後來,儒家初代聖人將門下眾多弟子分散,成立了文廟儒教的各路傳承,總計七十二路,也就是後人所說的儒家七十二書院。

浮雲山,乃是整個文廟祖邸,儒家根源所在。如今在這座文廟祖邸擔任院長的,正是儒家初代聖人第二位親傳弟子,李岐山。

而李岐山身旁的這位年紀相比較小的白衣男子,正是儒家三聖的摯友,翠萍州蒼嵐山一脈,天傾宗的宗主,柳三卿。

沉默半晌,李岐山稍稍氣消半分,笑道:“現在啊,釋道兩教那些人多半在等著看咱們笑話呢。”

柳三卿聞言,微微一笑道:“其實如今也不是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扳回一局,此手法若真能行得通,保不準還能倒打一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