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奕靈一閃,佛裏幾乎不會用到眾一詞,一般隻會用到徒,眾,這裏和石板上的文字都到眾兩字,這個點之前一忽略了,但實很奇怪。
他起身向看藏經閣的僧人問道:“你們有用過眾一詞嗎?”
僧人奇怪的道:“眾?沒有過。”
“那你看這裏怎麼寫了眾兩字?”丁奕拿起書本著書上的文字問道。
僧人看了後也感覺很奇怪:“這書是朝時寫的,都是文言文,我都看不懂,或許眾在文言文裏有其它的意吧。”
丁奕想了想覺得也有可能,這都過去快一千年了,一個詞語的意隨著時間變化那實在是正不過了。或許就是天台宗或本地的俗語俚語,後來慢慢成徒、眾之的。想到這裏他也就沒在心上,繼續往下讀。
下來書上寫道:“建炎二年,眾往龍泉寺。”
“建炎四年,高麗徒八抵明州,行數日,至於天台山。”
“紹興二年,明率眾赴洞庭。”
“紹興二年秋,明觀率眾赴玉泉寺墾荒地二頃。”
“紹興三年,台州府移難民千戶耕天台縣荒地凡頃,中三二十戶落於天台山。”
“紹興四年,明”
至此這頁便突然結束了,下一頁則是宋孝宗趙昚的第二個年號乾道年,此時國寺主已經換人了,記載的多是些寺廟裏的事。
由於此時宋與金國已經達成了紹興和議,進入了曆史上著的乾淳之,國寺等一眾寺廟也沒有兵丁擾,到一派佛國氣。
丁奕看到此覺得其中肯定有麼聯係,多個線索在腦中織纏繞卻不能融合。
丁奕耐著性子繼續往下讀,彷佛化身成一可以穿時的行者,從上帝視角俯瞰著這座國寺幾年間的興衰。
幾聲輕輕的腳聲把他從高中,丁奕抬頭撣了一眼,發現是看藏經閣的僧人。
“丁施主,我們要下班了,你看…?”
不不覺已經到晚上6點多了。
“哦哦,好的,抱歉,那我明天來。”丁奕看了下頁數後合上了書籍。
“哎?你們也上下班?”丁奕站起後好奇的問道。
“是啊,寺裏有駐的僧人,也有我們這樣住在寺外的。”僧人平靜的說著。
“那你們下班後就是正人了?”丁奕的意是下班後是不是和普人一樣吃肉喝酒娶老婆。
“正人?”那僧人可能這句話逗樂了,嘴角帶著點笑意,神態略有鬆,“我們是修行的,還未戒,可以和正人一樣生,不約束,不過我已有一年多都很少吃葷腥了。”
丁奕點了點頭,隨後就慢慢向樓下走去。
那僧人跟在後麵想了下還是解釋道:“不過我們寺裏了戒的僧人就要遵守戒了,他們也駐寺裏。”
“那你們駐寺裏的僧人有多少?”
“戒的僧人二十三。”
“這麼點?”
“這麼點?這已經很多了,周邊就屬我們國寺的戒僧人最多。”這僧人有些不服氣的說道。
“其他人都不戒約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