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秦並巴蜀 山雨欲來(1 / 2)

巴山漢水之地,處於秦頭楚尾,縱橫一千餘裏,地連南北,勢貫東西。

這裏屬於梁州,梁州為古九州之一,其地域除開巴蜀之外,還包括漢中地。

而這巴、蜀之北麵南北數百裏,東西一千餘裏地麵,便是楚國的漢中郡所管轄。漢中郡東麵,是荊州楚國腹地江漢地區,北麵便是雍州秦國、關中八百裏秦川。

山色空濛,春光四海,柳色如煙。

漢水之上,一葉舟船,正在群山之間穿梭而行,緩緩逆流而上。

舟上一人,約有二十七八歲年紀,身高七尺,中等個頭,麵貌靈秀,雙目有神。身著布衣緊衫,足登麻鞋,腰間掛一口精致寶劍。

那人正憑船首按劍而立,一邊觀看沿江春色,一邊凝神沉思。

這人打扮裝束甚為普通尋常,但腰間懸掛寶劍卻是非同尋常之物。

這艘舟船雖然不是大船,但是船艙中載滿了貨物,約有千斤。又因為逆水而上,所以行進並不是很快。

舟中除了船首按劍而立那人之外,還有船夫一人,幫忙劃船的船工四人,一共是六人。

此時正值陽春三月時候,漢江兩岸,新芽吐翠,一派鮮嫩碧綠,那江邊的對對白鷺,時而追逐翻飛、時而降落江邊沙洲之上。

“客官請不要心急,此地已經是上庸之地,如再行一日半左右,在明日日落之前,便可到達漢中。”

船夫一邊劃船、一邊對那船頭所立之人說道。

“隻要明天天黑之前能夠到達,便不誤事。你且不要歇息,連夜劃船前進。我付雙倍價錢給你。”

船頭按劍那人並不回頭,立在船頭回答船夫道。

這按劍之人是誰?

他從何處來?

要前往漢中幹什麼?

船中所載貨物又是什麼呢?

……

八百年前,武王伐紂,牧野一戰,紂兵倒戈,紂王登鹿台自焚而死。

於是周代殷商而有天下,周以鎬京為首都,分封諸侯,拱衛周王室,統領四海。因為定都關中,所以稱為西周。

至周幽王時候,犬戎殺周幽王,幽王之子姬宜舀東遷洛陽,為周平王,是東周之始。

東周一開始,周天子權勢便逐漸衰微,不能控製約束天下諸侯。

於是諸侯各國互相攻伐、紛爭不斷,春秋無義戰,烽煙卷長空,持續大約二百餘年,又稱為春秋時期。

自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之後,天下共有七個大諸侯國,即秦韓齊楚趙魏燕七國。如此又持續二百餘年,七國之間互相攻伐不斷,戰火連綿不絕,此段又稱之為戰國時期。

戰國後期,周天子已經衰微得隻剩下洛陽城巴掌大一塊地方,實實在在是號令不出洛陽城。

因為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所以諸侯還仍將其保留在洛陽,名義上尊奉。不然,周王室早就覆滅多年了。

此時西方的秦國十分強大,對於東方六國來說,單個上綜合國力已經占據有壓倒性優勢。

秦國的戰爭機器開動,能夠有能力動員近百萬虎狼之師,對東方六國將構成巨大的威脅。

這是六國君主貴族所深為擔憂的……

……

六國中的楚國,位處南方,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是戰國時期一等一的大國,

楚國地方萬裏,疆域幾乎占據天下之半,有與秦國有爭衡的資本。

當時天下便有“橫則秦帝、縱則楚王”之說。

公元前316年,南方巴、蜀二國互相攻打,都向秦國告急求助,秦國正準備發兵前往趁機收取二國。

楚國細作探知消息,飛速回報楚王。

當時楚王是楚懷王熊槐,聞知巴蜀二國相攻,秦國欲要發兵,便在國都郢都召集群臣商議。楚懷王問群臣道:“巴蜀二國相攻,正是收服之機,今二國求救於秦而不求救於我,是藐視楚國也。卿等以為如何?”

三閭大夫屈原進言道:“秦乃虎狼之國,狼子野心,貪得無厭。今必然趁此機會吞並巴蜀,秦若吞並巴蜀,之後必然將侵我楚國。臣以為不可養成其勢,今大王宜派遣大軍前往,先於秦國收取巴蜀!”

懷王聞屈原之言,沉吟未決,令尹昭魚便進言道:“巴蜀二國求救於秦,而不求救與楚,是畏懼秦國甚於我也。大王若派軍前往,恐二國不聽,勢必將出師無功。”

令尹是楚國官職名稱,居群臣之首,地位相當於宰相。

昭魚又對屈原道:“三閭大夫善於辭賦,文章華美,然用兵之事,豈是能等同於文章辭藻?大夫若勸大王出兵,與秦國爭奪巴蜀,恐楚國將有折兵敗績之辱。”

屈原又道:“若不出兵相爭,巴蜀必然為秦所吞並。秦國吞並巴蜀之後,勢必再取我漢中地。大王若此時出兵相爭,漢中將能保。也可警示秦國,使其不敢再有南下相侵之心。不然,是向其示弱,將助長秦國狼子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