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吳奇文剛來到察哈爾路高中高二(15)班時,他其實挺沮喪的。
因為成績不太好,高二分班時,他從原來的實驗班,被分入了一個平行班。而對學生來說,學習成績不是最重要的一個評判標準,但一定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評判標準,對進入高中,將要麵對高考的學生更是如此。
而且,文理分班時,吳奇文內心深處並不是很想選理科。
吳奇文最喜歡的科目是曆史,但曆史係工作是出了名的難找。而且,家人眾口一詞,或建議,或要求,都想讓他選擇理科。而吳奇文呢,出於對擇業的考慮,還是略有些不情願的選擇了理科。然後呢,他就被分到了15班。
新班級,第一件事一般是排座位。本來學校裏男生就偏多,而理科班男生就更多,再加上吳奇文又是個比較高的男生,所以他從初二開始就沒有異性同桌了,早已經習以為常。
當然,吳奇文不是因為理科班女生少才不願意選理科的,這點後麵會有詳細說明。
異性同桌,很多時候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美好。比如說,吳奇文高一時的死黨,朱宏遠,就曾經在QQ空間裏發了一條說說:你和你的異性同桌,做過最浪漫的事情是什麼?
他的同桌在下麵回答:在同桌站起來發言時,往他凳子上放一個豎直的膠棒。
媽耶!
這事實在太過驚悚,當然,我相信大部分人,對自己的同桌都不會如此殘酷無情。更多的異性同桌之間,在少量的爭執之外,會發生一些值得回憶的,很美好的事情。而某些異性同桌之間呢,會……
於是,為了避免省略號後麵的情況發生,班主任餘厚德老師直接通過欽定,在十一班,杜絕了異性同桌這種現象的出現。
吳奇文對此其實沒什麼意見,但對張先風和孫一舟換位子這件事倒有點意見,在他們換位子之前,吳奇文和孫一舟已經聊了幾句了,而且感覺還挺投機的。
而且,從觀感上來說,吳奇文看孫一舟的感覺更好,首先,孫一舟和吳奇文體型相似,都略微有些胖,嗯,都經常會因為體型問題被人調侃,有著天然的共同話題。
其次呢,不是要探討兩人間顏值高低問題,而是孫一舟看上去更加忠厚老實,而且,根據吳奇文在幾句話之間得到的感覺,他估計孫一舟會和他更加投緣。
嗯,日後吳奇文發現,當初自己的感覺還是不錯的,至少對了一半——後一半,而且後一半的猜測,比他想象中的還要正確。
至於前一半,吳奇文也不好好想想!能和自己那麼投緣的,可能是前一半嗎?或者說,自己能和忠厚老實的人成為好朋友,但卻很難成為死黨。
因為就憑他自己那抑製不住的,對歡脫幽默的渴望,能夠稱得上是“忠厚老實”嗎?
且不說感覺這種很玄乎的東西吧,張先風確實不那麼符合吳奇文對自己心目中的,標準的好學生的形象,當然,吳奇文自己也不是,他確實做不到,但他會努力地去做,至少在外在上如此,而且,他會對自己違反這種“理應如此”的行為產生內疚。
雖然,他在自己過於鬆懈的時候,會產生強烈的內疚感,但在內疚過後,很多時候他也無力做出相應的改變。
具體外在上的表現就是,如果作業太多了,而自己又太累了;或者作業不多,而自己又太想偷懶了;或是題目太難,而自己又實在太菜,空得太多實在不像話,那吳奇文會選擇用搜題軟件搜題,然後把答案往上一抄,先把眼前的關過了,問題留待日後解決。
而張先風麵對此類問題的解決方式無外乎兩種,而且理直氣壯:1,拿同學的作業來抄;2,遲交或幹脆不交。
這不是說張先風就更誠實而吳奇文就更虛偽,當然,在這件事情上,張先風比吳奇文更有勇氣。
而且,這件事還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即:為什麼張先風和吳奇文會被分到平行班而非實驗班。
當然,這也不能說他們就不努力,要不然他們是怎麼進察哈爾路高中的?要不然他們還能跟得上班上同學的節奏?隻能說,他們努力,但沒有別人那麼努力。
但吳奇文當時並沒有仔細去思考,這兩種處理方式相同的弊病之處,他們都選擇了擱置問題,而非暴露問題,解決問題。他對張先風明目張膽地違反規則的行為,沒有在明麵上表現出不滿,雖然他在心裏是反感張先風的行為的。這種反感,引發的外在表現為,導致他和張先風的關係很長一段時間都不冷不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