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韓國近代文學和中國的關係研究被忽視的原因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冷戰餘波是最大的原因。日韓兩國在建交之後,交流日益頻繁,中韓兩國卻由於冷戰的影響長期沒有交流。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韓建交,韓國研究學者才能訪問中國,並隨之開始關注這方麵的研究。韓國學者無法來華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村益夫教授曾訪問中國延邊,確認尹東柱墓所在地,由此可以看出中韓長期冷戰所形成的交流壁壘。韓國學者來華訪問的同時,中國的韓國文學研究者也開始赴韓交流。兩國學者通過多種途徑展開討論,明確了研究韓國近代文學與中國關係的重要性,然而迄今為止,所關注的主題仍然十分有限,且缺乏長期深入的探討,所以未能取得顯著成果。或許是筆者孤陋寡聞,至今未聞有兩國研究者合作撰寫專著。從這點來看,本書可稱為該課題研究史上的篳路藍縷之作。當然,力有未逮,疵玷難免,前路依然漫漫。首先,由於諸種原因,對幾位作家的探討不得不托於日後,非常遺憾。而且,關於韓國近代文學上中國所具有的意義,還需要從理論層麵進一步深化研究。此外,對東亞連鎖的研究探討尚不夠深入。若本書能成為引玉之磚,帶動該課題研究的活躍開展,各位研究者的辛勞和冒險定不會化為徒勞。

最後,向積極響應這一生僻策劃的所有研究者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李海英

之前韓國近代文學和中國的關係研究被忽視的原因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冷戰餘波是最大的原因。日韓兩國在建交之後,交流日益頻繁,中韓兩國卻由於冷戰的影響長期沒有交流。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韓建交,韓國研究學者才能訪問中國,並隨之開始關注這方麵的研究。韓國學者無法來華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大村益夫教授曾訪問中國延邊,確認尹東柱墓所在地,由此可以看出中韓長期冷戰所形成的交流壁壘。韓國學者來華訪問的同時,中國的韓國文學研究者也開始赴韓交流。兩國學者通過多種途徑展開討論,明確了研究韓國近代文學與中國關係的重要性,然而迄今為止,所關注的主題仍然十分有限,且缺乏長期深入的探討,所以未能取得顯著成果。或許是筆者孤陋寡聞,至今未聞有兩國研究者合作撰寫專著。從這點來看,本書可稱為該課題研究史上的篳路藍縷之作。當然,力有未逮,疵玷難免,前路依然漫漫。首先,由於諸種原因,對幾位作家的探討不得不托於日後,非常遺憾。而且,關於韓國近代文學上中國所具有的意義,還需要從理論層麵進一步深化研究。此外,對東亞連鎖的研究探討尚不夠深入。若本書能成為引玉之磚,帶動該課題研究的活躍開展,各位研究者的辛勞和冒險定不會化為徒勞。

最後,向積極響應這一生僻策劃的所有研究者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李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