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國際交流日漸頻繁。如何利用媒體樹立一個正麵積極的國家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成了對外報道的主要任務。本書關注的是對外報道中一種趣味性和人情味為重、時效性為次的新聞文體:軟新聞。目前,國內以軟新聞為對象的編譯研究還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相關研究不僅數量少,而且角度單一,絕大多數均運用德國功能派的翻譯理論解釋軟新聞編譯過程中使用的增減譯法、改譯法等手段的合理性,並沒有提出具體可操作的編譯策略。而且,這些研究也沒有充分考慮到軟新聞的特殊性,在具體理論運用時都沒有以軟新聞的傳播效果為出發點,未能突出其“新聞性”。本書通過運用西方新修辭學的相關理論,從傳播效果出發,旨在構建我國對外報道類軟新聞編譯的新修辭情境理論,以解決目前我國對外報道類軟新聞編譯普遍存在的三大問題:受眾意識薄弱、軟新聞不“軟”、缺乏可信度。
作為應用型研究,本書以西方新修辭學為理論基礎,從意義、動機、價值觀、媒介、辯證法等角度係統論證了對外報道類軟新聞修辭情境中三大要素(受眾、新聞價值和修辭權威)參與情境構建的全過程。本書在理論論證的基礎上選取我國官方對外報道類軟新聞中的實例,通過將其中文版和英文版中相應語篇進行比較分析,發現編譯中存在的問題,並運用新修辭學理論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筆者認為,運用西方新修辭學的理論構建適宜的修辭情境,可以有效解決軟新聞編譯稿目前存在的三大問題,進而提高其傳播效果。這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麵的考慮:首先,軟新聞編譯稿屬於修辭話語,而修辭情境是與修辭話語緊密相連的,修辭話語參與修辭情境的創建,是修辭情境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次,構建適宜的修辭情境可以幫助編譯者采取正確的修辭立場,即實現“有關主題本身的可用爭論”、“觀眾的興趣和特征”和“說話人的聲音和隱含性格”三者之間的難以言狀的平衡。最後,新修辭學與傳播學的交叉,新修辭學的跨學科性、認知性,以及對合作關係、倫理和社會行為的關注使得它可以成為本研究的理論框架,為構建軟新聞編譯稿的修辭情境提供理論支持。本書最後以Keh Burke的修辭情境觀為理論依據,以同一為核心,從受眾、新聞價值、可信度三個維度構建了基於修辭情境的對外報道編譯稿傳播效果優化模型,並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提升對外報道類軟新聞編譯稿傳播效果的三維策略。
本書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麵進行了創新:①以傳播效果為核心進行軟新聞的編譯研究,凸顯了軟新聞“趣味性”和“人情味”的特征,賦予了其“對外報道”的新聞屬性。②提出新修辭情境理論對於全麵提高對外報道類軟新聞傳播效果的關鍵意義,明確指出該情境理論的三大主要構件:受眾、新聞價值和編譯者的修辭權威。③將價值修辭學、論辯修辭學、動機修辭學、權力論等西方新修辭學的主要研究維度作為理論支撐,提出了在編譯過程中發揮受眾主觀能動性、軟化軟新聞以及樹立編譯者修辭權威的具體途徑。④提出了對外報道類軟新聞編譯稿的傳播效果優化模型,以優化傳播效果為目標,在關照對外報道類軟新聞編譯稿語言特征的同時兼顧其新聞屬性,為編譯者在編譯過程中提供可操作的具體的優化傳播效果的理論指導。⑤將翻譯單位從句子及段落擴大為語篇,甚至超越了語篇範圍。編譯者被賦予了更大的自由度,可以擺脫原文的束縛,在語篇結構、選材、論辯方式、媒介選擇、辯證法運用等諸多方麵都能發揮自己的創造性。
需要說明的是,修辭情境是一個非常廣的概念,參與到情境中並發揮作用的除了上述三大要素外還有很多,情境中的非主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編譯稿的傳播效果,本研究限於篇幅和精力不能一一論述,後續研究將盡可能更全麵地囊括次要因素(如期刊風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