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唾罵在批評上固然有它的破壞的功用,它究竟是容易流於意氣之爭,釀成創作與批評中不應有的仇恨,給讀者一場空熱鬧,而且一個作品的最有意義的批評往往不是一篇說是說非的論文,而是題材相仿佛的另一個作品。如果你不滿意一部書或是一篇文章,且別費氣力去唾罵它,自己去寫一部比它較好的作品出來,至少,指點出一部比它較好的作品出來!一部書在沒有比它再好的書出來以前,盡管是不圓滿,仍舊有它的功用,有它的生存權。
批評的態度要公平,這是老生常談,不過也容易引起誤解。一個人隻能在他的學識修養範圍之內說公平話。對於甲是公平話,對於乙往往是偏見。孔夫子隻見過泰山,便說“登泰山而小天下”,不能算是不公平,至少是就他的學識範圍而言。凡是有意義的話都應該是誠實的話,凡是誠實話都是站在說話者自己特殊立場捫心自問所說的話。人人都說荷馬或莎士比亞偉大而我們捫心自問,並不能見出他們的偉大。我跟人說他們偉大麼?這是一般人所謂“公平”。我說我並不覺得他們偉大麼?這是我個人學識修養範圍之內的“公平”,而一般人所謂“偏見”。批評家所要的“公平”究竟是哪一種呢?“司法式”批評家說是前一種,印象派批評家說是後一種。前一派人永遠是朝“穩路”走,可是也永遠是自封在舊窠臼裏,很難發現打破傳統的新作品。後一派人永遠是流露“偏見”,可是也永遠是說良心話,永遠能寬容別人和我自己異趣。這兩條路都任人隨便走,而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第二條路,雖然我知道它不是一條“穩路”。
法朗士說得好:“每個人都擺脫不開他自己,這是我們最大的厄運。”這種厄運是不可免的,所以一般人所嚷的“客觀的標準”“普遍的價值”等等終不免是欺人之談。你提筆來寫一篇書評時,你的唯一的理由是你對於那部書有你的特殊的見解。這種見解隻要是由你心坎裏流露出來的,隻要是誠實,雖然是偏,甚至於是離奇,對於作者與讀者總是新鮮有趣的。書評是一種藝術,像一切其他藝術一樣,它的作者不但有權力,而且有義務,把自己擺進裏麵去;它應該是主觀的;這就是說,它應該有獨到見解。葉公超先生在本刊所發表的《論書評》一文裏仿佛說過,書評是讀者與作者的見解和趣味的較量。這是一句有見地的話。見解和趣味有不同,才有較量的可能,而這種較量才有意義,有價值。
天賦不同,修養不同,文藝的趣味也因而不同。心理學家所研究的“個別的差異”是創作家批評家和讀者所應該同樣地認清而牢記的。文藝界有許多無謂的論戰和頑固的成見都起於根本不了解人性中有所謂“個別的差異”。我自己這樣感覺,旁人如果不是這樣感覺,那就是他們荒謬,活該打倒!這是許多固執成見者的邏輯。如果要建立書評藝術,這種邏輯必須放棄。
攻擊唾罵在批評上固然有它的破壞的功用,它究竟是容易流於意氣之爭,釀成創作與批評中不應有的仇恨,給讀者一場空熱鬧,而且一個作品的最有意義的批評往往不是一篇說是說非的論文,而是題材相仿佛的另一個作品。如果你不滿意一部書或是一篇文章,且別費氣力去唾罵它,自己去寫一部比它較好的作品出來,至少,指點出一部比它較好的作品出來!一部書在沒有比它再好的書出來以前,盡管是不圓滿,仍舊有它的功用,有它的生存權。
批評的態度要公平,這是老生常談,不過也容易引起誤解。一個人隻能在他的學識修養範圍之內說公平話。對於甲是公平話,對於乙往往是偏見。孔夫子隻見過泰山,便說“登泰山而小天下”,不能算是不公平,至少是就他的學識範圍而言。凡是有意義的話都應該是誠實的話,凡是誠實話都是站在說話者自己特殊立場捫心自問所說的話。人人都說荷馬或莎士比亞偉大而我們捫心自問,並不能見出他們的偉大。我跟人說他們偉大麼?這是一般人所謂“公平”。我說我並不覺得他們偉大麼?這是我個人學識修養範圍之內的“公平”,而一般人所謂“偏見”。批評家所要的“公平”究竟是哪一種呢?“司法式”批評家說是前一種,印象派批評家說是後一種。前一派人永遠是朝“穩路”走,可是也永遠是自封在舊窠臼裏,很難發現打破傳統的新作品。後一派人永遠是流露“偏見”,可是也永遠是說良心話,永遠能寬容別人和我自己異趣。這兩條路都任人隨便走,而我覺得最有趣的是第二條路,雖然我知道它不是一條“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