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1 / 2)

有論者在解讀這部作品時,將更多的筆墨給了高明,認為高明隱秘的內在世界為作品增添了很大魅力。評價說高明為文學犧牲了一切,包括家庭和世俗的名聲。說他具有某種名人氣質或藝術至上主義者特征。但這究竟是不是渡邊淳一的創作初衷或這種評價是否妥帖,值得探究。

如下評價或許是正確的,高明的不幸並非在於為藝術超凡脫世,而在於沒有真正成為一個神秘藝術的練達者。其原因自然在於渡邊淳一,在高明這個人物身上他沒有下足功夫。有觀點認為,小說看似以聖子串線,描寫了經過舊式家庭嚴格訓練的聖子,如何困惑於身與心的平衡。實際上高明的清高孤傲、淡漠世事、內斂寡言的氣質,才是小說中最大的亮點,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高明的食品講究與飲酒嗜好,對考究傳統和服的拘泥等等,皆透現出日本昭和時代特有的遁世破滅思想或藝術至上的文學精神。

這種看法固有道理。但從小說本身來講,高明不論代表什麼,都僅僅是一個符號或配角。加倉井也是一樣。事實上,渡邊淳一的關注始終在聖子身上。高明自殺前,聖子雖未直接表達,內心卻不時感覺高明是個障礙或累贅。她總是背著高明去跟加倉井幽會尋歡,甚至內心裏期待成為加倉井的妻子。高明自殺後,聖子的心理和態度竟又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她開始拒斥加倉井,拒絕了加倉井的求婚。盡管令人奇怪,覺著不合情理,但事實上,卻是作者有意而為之。渡邊淳一對聖子真的是照拂有加,前因後果都一一做了明晰的交代。

文學涉及諸般社會、文化問題。如《浮舟》就涉及愛情與家庭的關係、家庭在現代人們情感生活中的真正價值、如何認識婚姻問題等等。尤其是對女人來說,婚姻與自我獨立的人格,二者是協調互補的關係,還是矛盾不可並存?

除此之外,文學也揭示普遍的人性,盡管人性有種種形態不同的表現方式。《浮舟》第四節寫道:現在的聖子既愛高明也愛加倉井,兩個人都愛。沒錯,這裏無疑涉及了人性中無處不見的“貪欲”。

小說結尾又寫道,聖子當時對於高明的激情覺得膩煩,擁抱時,甚至產生一種厭惡感。逐漸地卻又發覺高明和加倉井的感覺完全不同。陰與陽,清高孤單與開放暢快。兩人完全相反的性格,釀出的氛圍也截然不同。這些表達,自然也是關聯於人性的。

繼而,高明不在了,聖子卻沒有立即投入加倉井懷抱的想法。聖子沒有接受加倉井的意思。但她內心是想接受的,卻決心牢牢地約束住自己。那不是出於聖子對高明的情義,也不是要懲罰自己的隨意放縱,而是聖子的性格本身——某種內在的原因決定了她不會接受。這裏涉及複雜、矛盾的人物心理活動,同時也證明渡邊淳一對人物是有側重、特殊理解和有效掌控的。在聖子的內心世界,另一個聖子在訴說。曾經是那個聲音呼喚聖子投向了奔放的愛情,但是那個聲音又在命令聖子克製自己。此刻接受加倉井的求婚未免荒唐草率。那樣將失去聖子特有的自我。

有論者在解讀這部作品時,將更多的筆墨給了高明,認為高明隱秘的內在世界為作品增添了很大魅力。評價說高明為文學犧牲了一切,包括家庭和世俗的名聲。說他具有某種名人氣質或藝術至上主義者特征。但這究竟是不是渡邊淳一的創作初衷或這種評價是否妥帖,值得探究。

如下評價或許是正確的,高明的不幸並非在於為藝術超凡脫世,而在於沒有真正成為一個神秘藝術的練達者。其原因自然在於渡邊淳一,在高明這個人物身上他沒有下足功夫。有觀點認為,小說看似以聖子串線,描寫了經過舊式家庭嚴格訓練的聖子,如何困惑於身與心的平衡。實際上高明的清高孤傲、淡漠世事、內斂寡言的氣質,才是小說中最大的亮點,具有更大的吸引力。高明的食品講究與飲酒嗜好,對考究傳統和服的拘泥等等,皆透現出日本昭和時代特有的遁世破滅思想或藝術至上的文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