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關於改革的視角。我國教育正在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特征是促進公平、注重質量、優化結構、深化改革。《2020教育規劃綱要》係統部署了六項教育體製改革,成立國家教育體製改革領導小組予以部署指導,各項改革及其試點正在深化。要分析教育改革,就要選擇恰當的視角,所以,本書第七章沒有從不同領域的教育改革問題入手,而是在不同服務分類框架下,重點論述教育定位,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係,著眼於增強教育係統內在改革動力,營造教育改革內外協調的製度環境。今後,國家將繼續堅持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基本政策,逐步使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覆蓋城鄉,使更加公平的其他類型教育服務基本滿足公民需求。
第四,關於研究的方法。戰略研究是立足現在“向前看”的研究,不過也要“往後看”(以史為鑒),有時還要“左顧右盼”(參考國際經驗),改革開放以來的我國教育戰略指針,就是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所以,本書各章沿著國內政策沿革、國外政策動向兩條路徑,力圖展現教育戰略相關要素。同時,戰略研究應是基於證據的研究(Evidenbsp;bad studies),本書分析的證據都是公開的數據資料,沒有運用多少定量分析工具,其中不少材料也不屬於學術研究的規範性文獻,即使是圖表數據的簡要對比,也可能有助於厘清社會及學界某些模糊片麵的認識。時間節點主要放在改革開放以來,適當回溯更遠年份,但限於資料可得性和可比性,各章節的數據時點不夠一致,當然有些是出於分析需要,均敦請讀者理解。
我有個體會,有質量的政策研究,未必有用;但是有用的政策研究,必定是有質量的。因為所謂有質量的政策研究,主要是指政策問題選準,分析方法得當,數據證據可靠。教育政策研究首先是重視質量,並且根據用戶的需求不斷改進。我很讚同叢書要求各章前設有百字提要,這能使自己認真思考一下,本章希望分析什麼教育戰略問題,在研判問題時基於何種價值取向。同時,也能使讀者按照不同的興趣點選擇閱讀。
我並不很清楚本套叢書會以什麼方式落入決策部門的視野,也不清楚讀者群是否會有足夠的閱讀耐心,但我相信,教育戰略相關問題研究有其獨特的功能,見仁見智是很正常的,自己所能提供的僅是十分有限的視角。如同每年“兩會”代表委員在規定議程外公開發表意見一樣,盡管相當比例都停留在感性認識或個人體驗狀態,但年複一年地追問某些熱點、難點問題,有助於反映國家政策的實際執行狀況,也會增大解決問題的外部壓力。因此,我在撰稿時力求多介紹各方觀點,通過注釋給出延伸閱讀的線索,但需說明的是,涉及本人引文注釋略顯多些,主要出於正文觀點需與以往成果適當呼應,並非全係敝帚自珍。
第三,關於改革的視角。我國教育正在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特征是促進公平、注重質量、優化結構、深化改革。《2020教育規劃綱要》係統部署了六項教育體製改革,成立國家教育體製改革領導小組予以部署指導,各項改革及其試點正在深化。要分析教育改革,就要選擇恰當的視角,所以,本書第七章沒有從不同領域的教育改革問題入手,而是在不同服務分類框架下,重點論述教育定位,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係,著眼於增強教育係統內在改革動力,營造教育改革內外協調的製度環境。今後,國家將繼續堅持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基本政策,逐步使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覆蓋城鄉,使更加公平的其他類型教育服務基本滿足公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