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關於收入分配的理論和曆史回顧(1 / 3)

因此馬克思認為,同資本主義分配製度與生俱來的社會消費能力不足,是導致周期性資本主義危機的根本原因。他進而認為,生產能力的迅速擴張和大眾消費不足導致的生產過剩,構成了資本主義不可解決的根本矛盾。在他看來,這種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隻能愈演愈烈,最後將導致整個經濟製度崩潰。因此他認為,隻有建立社會主義製度才是唯一出路,社會主義必然要順理成章地代替資本主義製度。隻有剝奪資本家,建立全社會公有製,實現全社會有計劃地共同生產、共同分配,才能夠根本解決這個矛盾。

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明顯地具有對前人思想的繼承性。第一,他的經濟學分析繼承了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的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第二,他運用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能力將經濟學的理論分析發揮到極致,在經濟學中建立了一座開拓性的裏程碑。第三,他的經濟學分析背後的道德批判和未來構想,吸收了前人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這三者的結合,使他和恩格斯把他們關於未來社會的理論稱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而與空想社會主義相區別。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理論和學說也與人類思想史上所有其他學說一樣,不可避免地帶有自己的曆史局限性,而並不像一些後來的學說繼承者所宣稱的那樣,成為超曆史的終極真理。

站在今天的時空位置,重新回顧一百多年前的這些論述,我們仍然能夠看到馬克思對當時經濟體製進行的理論分析相當透徹。他關於資本主義社會消費需求不足的論斷在提出以後的半個多世紀中,不斷得到驗證。從《資本論》發表後的1870年代到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西方國家發生了7次經濟危機,平均每8~10年發生一次。在危機中,一方麵社會下層群眾的貧困和消費品匱乏加劇,另一方麵大量產品和生產能力過剩、勞動者大量失業。尤其1929年到1933年的危機特別嚴重,美國經濟連續4年猛烈下挫,經濟總量在1929~1933年期間萎縮了30%,失業率從3%猛升到25%。經過10年的蕭條和複蘇,直到1939年,國民生產總值才恢複到了1929年的水平(數據見美國商務部普查局,1975)。

但另一個顯著的事實是,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製度走向崩潰的預言並未被後來的曆史進程所證實。資本主義在20世紀的發展史,沒有沿著馬克思預言的方向走向崩潰,反而在保持基本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同時,吸收了社會主義思潮的積極成果,通過建立社會保障、公共福利和轉移支付體係等一係列製度改革,以及比較透明化、有利於公眾監督的政府管理體製,在相當程度上解決了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的問題,縮小了收入差距,形成了中產階級占主體地位的社會結構,從而保持了經濟繼續發展,創造了今天發達國家的高度文明。因此,考察整個20世紀發達國家在收入分配和其他製度上的轉型,對於研究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因此馬克思認為,同資本主義分配製度與生俱來的社會消費能力不足,是導致周期性資本主義危機的根本原因。他進而認為,生產能力的迅速擴張和大眾消費不足導致的生產過剩,構成了資本主義不可解決的根本矛盾。在他看來,這種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隻能愈演愈烈,最後將導致整個經濟製度崩潰。因此他認為,隻有建立社會主義製度才是唯一出路,社會主義必然要順理成章地代替資本主義製度。隻有剝奪資本家,建立全社會公有製,實現全社會有計劃地共同生產、共同分配,才能夠根本解決這個矛盾。

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明顯地具有對前人思想的繼承性。第一,他的經濟學分析繼承了亞當·斯密和李嘉圖的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第二,他運用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辨能力將經濟學的理論分析發揮到極致,在經濟學中建立了一座開拓性的裏程碑。第三,他的經濟學分析背後的道德批判和未來構想,吸收了前人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這三者的結合,使他和恩格斯把他們關於未來社會的理論稱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而與空想社會主義相區別。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理論和學說也與人類思想史上所有其他學說一樣,不可避免地帶有自己的曆史局限性,而並不像一些後來的學說繼承者所宣稱的那樣,成為超曆史的終極真理。

站在今天的時空位置,重新回顧一百多年前的這些論述,我們仍然能夠看到馬克思對當時經濟體製進行的理論分析相當透徹。他關於資本主義社會消費需求不足的論斷在提出以後的半個多世紀中,不斷得到驗證。從《資本論》發表後的1870年代到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西方國家發生了7次經濟危機,平均每8~10年發生一次。在危機中,一方麵社會下層群眾的貧困和消費品匱乏加劇,另一方麵大量產品和生產能力過剩、勞動者大量失業。尤其1929年到1933年的危機特別嚴重,美國經濟連續4年猛烈下挫,經濟總量在1929~1933年期間萎縮了30%,失業率從3%猛升到25%。經過10年的蕭條和複蘇,直到1939年,國民生產總值才恢複到了1929年的水平(數據見美國商務部普查局,1975)。

但另一個顯著的事實是,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製度走向崩潰的預言並未被後來的曆史進程所證實。資本主義在20世紀的發展史,沒有沿著馬克思預言的方向走向崩潰,反而在保持基本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同時,吸收了社會主義思潮的積極成果,通過建立社會保障、公共福利和轉移支付體係等一係列製度改革,以及比較透明化、有利於公眾監督的政府管理體製,在相當程度上解決了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的問題,縮小了收入差距,形成了中產階級占主體地位的社會結構,從而保持了經濟繼續發展,創造了今天發達國家的高度文明。因此,考察整個20世紀發達國家在收入分配和其他製度上的轉型,對於研究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另一方麵,在20世紀,蘇聯、東歐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基於馬克思當年的理論構想所進行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實踐,雖然做到了縮小收入差距,同時卻遭遇了嚴重的經濟效率下降和權力過度集中帶來的一係列弊病,在與經過改良的資本主義經濟製度的競賽中處於下風地位。在中國,在改革前從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間,雖然保持了年平均6%的經濟增長率,但中間經曆了幾次因中央決策失誤導致的經濟大起大落,包括“大躍進”期間的經濟高燒、“三年困難”期間的大饑荒、“三線建設”時期的資源錯誤配置、“文革”期間的經濟下降。其中尤以1959~1961年“三年困難”期間災難性的大饑荒後果最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