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情、黨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社會矛盾明顯增加,製約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加以解決。“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不加快改革,就可能貽誤重要戰略機遇期,喪失已有的發展成果。因此,我們必須做到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幹擾所惑,堅持不懈地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以更大的決心、勇氣和精力,全麵推進各領域改革,奮發有為地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要更加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改革的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進一步調動各方麵改革的積極性,切實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力推進經濟體製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製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製、社會體製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提供有力保障。
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奏響這個當代中國的主旋律,人們有理由矚望更加美好幸福的未來。
推進經濟體製改革,要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是經濟體製改革的重要內容,要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營造各種所有製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體製環境。行政體製改革是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和監管職責,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幹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財稅體製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至關重要,要圍繞完善中央與地方的財稅關係、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平稅負、節能環保等,加快財稅體製改革。金融體製對資源有效配置具有關鍵作用,要立足我國國情,吸取國際金融危機教訓,完善金融管理體製,增強金融企業活力,加強金融監管協調,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市場價格是經濟活動最為靈敏的信號,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理順價格關係,完善價格形成機製,健全要素市場。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進一步擴大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挑戰、共享發展機遇的客觀需要。要適應世界格局深刻變化,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拓展開放空間,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係,加強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技術交流合作,形成新形勢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繼續以自己的和平發展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
當前,世情、黨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社會矛盾明顯增加,製約科學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加以解決。“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不加快改革,就可能貽誤重要戰略機遇期,喪失已有的發展成果。因此,我們必須做到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幹擾所惑,堅持不懈地把改革創新精神貫徹到治國理政各個環節,以更大的決心、勇氣和精力,全麵推進各領域改革,奮發有為地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要更加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改革的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進一步調動各方麵改革的積極性,切實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力推進經濟體製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製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製、社會體製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提供有力保障。
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奏響這個當代中國的主旋律,人們有理由矚望更加美好幸福的未來。
推進經濟體製改革,要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是經濟體製改革的重要內容,要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營造各種所有製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體製環境。行政體製改革是深化經濟體製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和監管職責,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幹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財稅體製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至關重要,要圍繞完善中央與地方的財稅關係、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平稅負、節能環保等,加快財稅體製改革。金融體製對資源有效配置具有關鍵作用,要立足我國國情,吸取國際金融危機教訓,完善金融管理體製,增強金融企業活力,加強金融監管協調,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市場價格是經濟活動最為靈敏的信號,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理順價格關係,完善價格形成機製,健全要素市場。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進一步擴大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挑戰、共享發展機遇的客觀需要。要適應世界格局深刻變化,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拓展開放空間,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係,加強同世界各國的經濟技術交流合作,形成新形勢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繼續以自己的和平發展促進世界各國共同發展。
63.為什麼說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胡錦濤在《講話》中強調:“我們必須繼續牢牢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決不能有絲毫動搖。”這是一個鄭重的宣示,表明了我們黨堅定不移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是總結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從人類社會的演進來看,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促使了生產關係的變革,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中華民族經過秦漢以來兩千多年的發展,到清代的康乾盛世,經濟取得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成就,農業、手工業、貿易、城市發展等,都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18世紀以來,英國經曆了產業革命,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經過獨立戰爭建立了新國家,西方社會這一係列改天換地的革命,使他們迅速地脫離傳統的發展路線而突然加速前進。此時清朝堅持閉關鎖國政策,很少與外國交往,不了解外部世界的情形,而且固守傳統,輕視科技與工商業,導致經濟滯後倒退,國力一落千丈。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更是喪失大國地位和尊嚴,長期遭受帝國主義列強肆意淩辱。鄧小平曾指出:“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從農業社會進入了工業社會,靠的是發展。“文化大革命”十年動蕩,使我國國民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我們痛失了經濟發展的機遇。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推動社會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這是我國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國際地位大幅度提升的根本原因。完全可以說,沒有我們毫不動搖地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巨大努力,就不會有中國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