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濟請客

前幾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張元濟先生1912年至1926年的館事日記。其中請客吃飯的記錄引人注目。

作為商務印書館編譯所長、經理(後任監理),張菊老既要運籌帷幄,組織編書、印書,處理公司繁雜的各項公務,又要親自出馬,與各方麵接洽、交涉,應酬是他工作的一部分。請客對象包括當時政界、商界、學界各色人物,應有盡有。

當然,張元濟宴請最多的還是文化教育界人士,如繆荃孫、傅增湘、蔡元培、梁啟超、嚴複、黃炎培、胡適、蔣夢麟這樣的藏書家、著作家和教育家,他們談學問,談編書,談改良教育。記錄於館事日記“應酬”欄的許多請客,大多與後來出版某書有關,或者聯係著當時文化教育界某項活動。

當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如果以公司名義召集的較大宴席就到外麵餐館。如1908年6月29日,公司當局招待時與商務合資的日本金港堂書局老板原亮三郎一行日本客人,安排在外灘禮查飯店。國內高層次的社會名流,則擇選杏花樓、小有天、多一處等中餐館,費用由公司支出。張菊老與公司同人的工作用餐,很多是在自己寓所。那時沒有“經理基金”“業務活動費”一類公費開支,都是他自掏腰包。蔣維喬的《退庵日記》中記有1908年5月17日,張邀請高夢旦、蔣維喬、莊俞、孫毓修等數位,在寓所“暢飲劇談至十時始散。”1910年2月11日是正月初二,他約了編譯所同人高夢旦、蔣維喬、陸費逵、戴克敦、孫毓修、壽孝天等,在寓所聚會,十時方散。據陸費逵記載,“席間商談商務出版業務大計”。每年新年的“年酒”,所請的也都是商務同人,由於家裏並不寬敞,要好幾天分批宴請完畢。據張元濟哲嗣樹年先生告訴筆者,當時住在蘇州河南的長吉裏,家裏雇有一位西餐廚師,手藝頗高,招待客人常用西餐。每人一份,既節約,又衛生,邊吃邊談,很是方便。大致第一道菜是蔬菜牛肉湯;第二道魚,經常是煎黃魚塊;第三道蝦仁麵包,用蝦仁剁碎,塗在麵包上,下鍋煎黃;然後上主菜,烤雞或牛排,旁加二三樣蔬菜。最後還有甜點、水果與咖啡。有些胃口大的同事卻嫌量少,吃不飽,開始不好意思說,後來熬不住說肚子還餓。菊老聽了哈哈大笑,說何不早講,馬上讓廚房準備蛋炒飯。於是,到張菊老家吃西餐加蛋炒飯,成為同事間的美談。這也許可算一則名人軼事吧。

商務各地分館經理來滬開會或請示工作,張元濟也常常邀請至自己寓所便酌,這習慣一直延續到極司菲爾路新居。抗戰後遷居上方花園,“年酒”之類宴請也就停止了。

(原載《新民晚報》1989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