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許就是緣於這種求美識美的衝動,十幾年前,我就有了走遍湘西山水的夢想和行動。既然是衝動,當然就沒有過係統思考,沒有計劃,沒有顧慮,更多的是隨意,抱著激情,憑著興趣,由著性子,也許還有點獵奇的心理,風風火火就在大山的鳥道羊腸中登爬,在密林幽篁中穿越,從湘西之巔的大靈山到湘西之南的鳳凰山,從湘西之西的八麵山到湘西之東的羊峰山,從土家族的祖山黔山到苗族的聖山呂洞山,從武水之源到酉水之滸,從沱江之畔到猛洞河之濱。
這種激情式訪問,自然免不了遭遇險情,八麵山、天星山、武山的幾次登高遇險至今記憶猶新,心有餘悸。不過,由此對王安石那種“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的遊山心境倒有了幾分刻骨銘心的體會。
人生一世離不開激情,要徹頭徹尾做好一件大事更得依賴激情。愛默生說過:“偉大的事情沒有熱情是辦不到的。”真得感謝激情,使我在十多年裏踏看了湘西絕大多數山水,有的還是無數次——比如上上下下羊峰山就有上百次。一次奔走終有一份觸動,一份觸動終有一點徹悟,一點徹悟終有一絲新意,一絲新意終有一番收獲。
在與湘西山水親密接觸中,我不敢說我發現了美,但我的的確確感受了美,以及美中一些真實的存在,這些存在及時糾正了自身過來對湘西的曲解和誤區,填補了對湘西的無知和欠缺。
麵對湘西的大美,最迫切的想法就是把對湘西山水的所見所思寫下來。盡管寫出來的這些篇章摻雜了個人不少的主觀和情感因素,對勘讀湘西山水文化核心還談不上盡善盡美,但我畢竟攢足了一份嚐試的勇氣,畢竟表達了一份誠懇的認識,哪怕這種認識隻是觸及山水湘西的一點皮毛,哪怕這種認識隻能仰視山水湘西的某個側麵,哪怕這種認識還有意無意地映射出自身的一些膚淺,我都以為值得。
《山水湘西》歸集了三十篇有關湘西山水、湘西文化的散文(均已公開發表)。在創作中,我既注重湘西山水景色的描述和特寫,更看重湘西山水文化的鉤沉和考證。《老司城世忠堂》具體闡述了老司城《世忠堂銘》為明代內閣首輔劉健所作的由來,《武山》對湘西文化名山武山的變遷和盤瓠石室的位置進行了辨識,《平倭英雄彭翼南》第一次詳細敘述了永順土司王彭翼南兩度率軍平倭的英勇戰績,《保靖四方城》首次提出了四方城為戰國古城,《湘西酒香》對湘西酒文化演變給予了探討性敘說……
人到中年,還能重新拾起擱置已久的閑筆,再度咬文嚼字,全在於我人生中一次無可奈何的轉遷——2010年從水利部門調到發改委,隨著工作崗位的轉換,我的思想也隨之而轉變,油然而生一種寫作的衝動,沒有想到的是後來居然會磨血成書。現在看來,人生的某些轉變中蘊藏著不少轉機。
興許就是緣於這種求美識美的衝動,十幾年前,我就有了走遍湘西山水的夢想和行動。既然是衝動,當然就沒有過係統思考,沒有計劃,沒有顧慮,更多的是隨意,抱著激情,憑著興趣,由著性子,也許還有點獵奇的心理,風風火火就在大山的鳥道羊腸中登爬,在密林幽篁中穿越,從湘西之巔的大靈山到湘西之南的鳳凰山,從湘西之西的八麵山到湘西之東的羊峰山,從土家族的祖山黔山到苗族的聖山呂洞山,從武水之源到酉水之滸,從沱江之畔到猛洞河之濱。
這種激情式訪問,自然免不了遭遇險情,八麵山、天星山、武山的幾次登高遇險至今記憶猶新,心有餘悸。不過,由此對王安石那種“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的遊山心境倒有了幾分刻骨銘心的體會。
人生一世離不開激情,要徹頭徹尾做好一件大事更得依賴激情。愛默生說過:“偉大的事情沒有熱情是辦不到的。”真得感謝激情,使我在十多年裏踏看了湘西絕大多數山水,有的還是無數次——比如上上下下羊峰山就有上百次。一次奔走終有一份觸動,一份觸動終有一點徹悟,一點徹悟終有一絲新意,一絲新意終有一番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