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長城抗戰
長城抗戰是1933年3月至5月,中國軍隊在冷口﹑喜峰口﹑界嶺口、羅文峪、古北口等長城沿線抗擊侵華日軍進攻的作戰。
東北淪陷後,日本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廣大華北地區。日軍於1933年1月1日和3月3日先後占領山海關和承德後,為了迫使中國承認長城是所謂中滿邊界線,達到把東北三省和熱河從中國版圖上分割出去的目的,隨即以8萬人的兵力和數萬偽軍分頭向長城各口推進。麵對嚴峻局勢,國民黨政府不敢再不抵抗,決定調整作戰部署,沿長城一線布防,以阻擋日軍前進。中方參戰部隊包括原屬馮玉祥的西北軍、原屬張學良的東北軍及蔣介石嫡係中央軍,共13個軍,約25萬人。另有部分抗日義勇軍。軍政部部長何應欽奉命兼代北平軍分會委員長,直接指揮長城抗戰。
長城抗戰於3月上旬首先在冷口打響,接著擴展到東段各隘口。日軍在坦克、飛機、大炮的火力支援下,向長城一線進犯。中國軍隊在冷口、界嶺口、喜峰口、羅文峪、古北口等長城主要關口,與日軍展開激烈爭奪,阻止了日軍攻勢。特別是在3月中旬的喜峰口、羅文峪戰鬥中,第29軍官兵以有我無敵的英雄氣概,手持大刀,拚死肉搏,予日軍以大量殺傷,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
3月底以後,長城抗戰的形勢開始逆轉。日軍為了向中國施加重壓,同時配合其特務機關對舊軍閥的策反活動,以便在華北扶植所謂親日政權,決定越過長城線,向灤東地區進攻。隨後,日軍以主力猛攻冷口方向,4月11日防線終被日軍突破。日軍跟蹤追擊,於17日占領灤東地區。4月28日夜,南天門被日軍占領。
由於策反活動失敗,建立傀儡政權的企圖落空,日軍於5月上旬再次越過長城,從東、西兩線向冀東地區發起開戰以來規模最大的進攻。此刻國民黨政府已對長城抗戰失去信心,不再增兵前線,欲謀求與日本妥協。長城守軍得不到有力的支援,奮戰兩個多月,被迫撤離長城各口。5月31日,中國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導致整個華北地區的門戶洞開。
長城抗戰是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軍隊在華北進行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抗擊日本侵略的戰役。廣大愛國官兵英勇奮戰近3個月,給驕橫一時的日軍以沉重打擊,振奮了全國的人心。長城抗戰雖然失敗了,但也阻止並延緩了日本侵略華北的進程。而賣國條約《塘沽協定》的簽訂,則遭到舉國一致的強烈抨擊,更加激發了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