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眾議:曆史虛無主義的“藝術”表征,簡而言之,一謂“戲說”,二謂“割裂”,三謂“顛覆”。
先說“戲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戲說”曆史在文藝界悄然生發,並逐漸蔓延流行,及至20世紀90年代以後甚至發展為“胡說”與“惡搞”,譬如將曆史事件剝離特殊的曆史語境肆意發揮,或無視曆史人物在特定曆史進程中的社會功過與是非,無根據地冠以純粹的想象,甚至玄想;又譬如拿“元曆史”加“元文學”等概念虛化曆史,將曆史敘事推向“關於敘述的敘述”等虛無主義極限。於是,孔夫子成了修俠情聖,杜甫被“再創作”為雜耍混混,唐三藏成了花花公子……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相關文藝作品在嘻哈和狂歡中淪落為純消遣和純消費的對象;作家、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被束之高閣,乃至蕩然無存。
再說“割裂”。中國的曆史是中華民族的選擇,曆史過程中充滿了代表人民意誌和曆史發展要求的英雄人物及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然而,文藝界不乏有意閹割曆史者,這些人或通過曆史的碎片化否定曆史發展規律和中華民族的基本訴求;或以偏概全,即抓住片麵和細節否定全麵和整體,醜化、抹黑曆史人物;甚至有意張冠李戴、以訛傳訛,以達到歪曲曆史之目的。於是,辛亥革命被認為純屬錯誤,理由是它阻斷了封建王朝創造“明主”“盛世”的可能性;新民主主義革命被斥為農民起義的賡續,破壞文明進程的倒行逆施和反人性、反人道暴行;社會主義建設被描畫成窮極無聊的爾虞我詐、你死我活;改革開放被概括為“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更有甚者,有所謂的作家、藝術家甘願淪為亡國奴,認為倘使中國被八國聯軍或日本帝國主義占領至今,那麼擺在我們麵前的將是一個和列強一樣“富裕”“文明”的國家。
至於“顛覆”,則主要針對一係列革命領袖、民族脊梁。正所謂滅人之國,必先毀其曆史,壞其崇尚。曆史虛無主義在某些文藝作品中徑直表現為對中華民族曆史人物的嬉笑怒罵、顛倒黑白。譬如這些文藝作品無視中國共產黨人在民族危亡之際力挽狂瀾的豐功偉績,蓄意解構革命領袖的人格、放大偉人的小節,甚至捏造事實、混淆視聽,竭盡詆毀誹謗之能事。再譬如這些作品將孫中山描寫成竊國大盜,反之則片麵誇大蔣介石的孝道,乃至將其描繪成真君子。在一些作品中,精忠報國的嶽飛成了千古罪人,而遭人唾棄的秦檜倒成了“曠世良臣”。
曆史人物及其評價
張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除了立場和價值取向不同以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有些創作者不理解什麼是曆史人物,以及應該如何評價曆史人物。
陳眾議:曆史虛無主義的“藝術”表征,簡而言之,一謂“戲說”,二謂“割裂”,三謂“顛覆”。
先說“戲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戲說”曆史在文藝界悄然生發,並逐漸蔓延流行,及至20世紀90年代以後甚至發展為“胡說”與“惡搞”,譬如將曆史事件剝離特殊的曆史語境肆意發揮,或無視曆史人物在特定曆史進程中的社會功過與是非,無根據地冠以純粹的想象,甚至玄想;又譬如拿“元曆史”加“元文學”等概念虛化曆史,將曆史敘事推向“關於敘述的敘述”等虛無主義極限。於是,孔夫子成了修俠情聖,杜甫被“再創作”為雜耍混混,唐三藏成了花花公子……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相關文藝作品在嘻哈和狂歡中淪落為純消遣和純消費的對象;作家、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被束之高閣,乃至蕩然無存。
再說“割裂”。中國的曆史是中華民族的選擇,曆史過程中充滿了代表人民意誌和曆史發展要求的英雄人物及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然而,文藝界不乏有意閹割曆史者,這些人或通過曆史的碎片化否定曆史發展規律和中華民族的基本訴求;或以偏概全,即抓住片麵和細節否定全麵和整體,醜化、抹黑曆史人物;甚至有意張冠李戴、以訛傳訛,以達到歪曲曆史之目的。於是,辛亥革命被認為純屬錯誤,理由是它阻斷了封建王朝創造“明主”“盛世”的可能性;新民主主義革命被斥為農民起義的賡續,破壞文明進程的倒行逆施和反人性、反人道暴行;社會主義建設被描畫成窮極無聊的爾虞我詐、你死我活;改革開放被概括為“辛辛苦苦幾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更有甚者,有所謂的作家、藝術家甘願淪為亡國奴,認為倘使中國被八國聯軍或日本帝國主義占領至今,那麼擺在我們麵前的將是一個和列強一樣“富裕”“文明”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