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篇 健步《 紅圈 》路 續寫心誌篇(1 / 3)

夫唱婦隨,婦唱夫隨。說起崧苼和玉英這兩口兒,可算是世上難求的一對恩愛夫妻。中學定情,大學成婚,煎熬年月不離不棄,創業歲月苦盡甜來。六十年來相濡以沫,相伴相隨。崧苼心裏明白,全家能有今天,老伴兒的功勞得占多一半。到老家第二天他們就去了下雁門。暖冬過後的早春比往年更為晴朗暖和。晨霧散去,紅日升起,農村一片新氣象亮在眼前。當年下雁門陳家窯院還在,可已是人去窯空。迎著朝陽,院外幾棵柿子樹卻仍然生機勃勃,給荒山坡增添一絲生氣。猛地,陳崧苼在中間窯洞門框上看到一副對聯。紅紙已褪色,字跡已模糊。可那兩句話卻如醍醐灌頂,讓他精神一振,心動不止。

晨鍾驚醒名利客

暮鼓敲回迷路人

和家人去下雁門地頭爺爺墓地路上,崧苼一直默念著這兩句寓意深遠、振聾發聵的警言。他在美國拚搏第二十個年頭,年已六十,對商海毫無興趣的他決心棄商從文,回歸文學。有了他不上市、不融資、不差錢的“三不方針”,有這些年創業基礎,有年富力強的兩個兒子打理,他可以安然而退。從2002年大孫子陳力弘出生那天起,他就開始動筆寫長篇英文自傳文學小說《 RED CIRCLE 》(《 紅圈 》)。他把自己關在書房裏,一直寫了七年才把書寫完。作為對祖國建國六十周年獻禮,新書於2009年在美國出版發行。出乎意料,《 紅圈 》在美國連續獲得四項新書大獎。他沒有飄飄然,心情既沉重,又釋然。寫書這七年,實際上是他再次聆聽慈父慈母教誨,再次回顧自己坎坷複雜人生經曆的七年。在美國,他又重走了父與子1918年至2009年漫長的路。沒有怨天尤人,反而平靜泰然。如今看來,這部回首瀟灑走一回的《 紅圈 》,豈不正是那“驚醒名利客”的“晨鍾”,讓他反思猛醒,在人生路又攀上一層高階。“晨鍾”會繼續在他心中敲響。可是,“暮鼓”,那敲回迷路人的“暮鼓”,又在何方?

眾多家人陪伴,仙氣清風撲麵,喜鵲枝頭高唱,崧苼和玉英沿山坡路走到法元爺爺墓碑前。爺爺早先的墳頭就在這塊梯田地裏,早已被犁平了。墓碑,是崧苼出資,老家人協助,於2009年樹立的。這次回老家,他要重修爺爺墓碑,完成陳家家譜,繼承家風,延傳後人。

1941年,奶奶去世後,父親接爺爺來到北平,實現了1918年離開老家時對爺爺的承諾。

爺爺做夢也沒想到窯洞出來的兒子竟能買下清皇族後人的貝勒府,動工翻建成陳家大宅院。老爺子整天拉著小崧苼和老家來的小孫子瑞生,在貝勒府施工場地轉悠。爺爺提著筐,孫子們撿釘子,拾刨花。舊釘子砸直送給工人們再用。刨花送到大夥房給工人們燒飯。飯做得了,老爺爺帶著孫子們和瓦匠、木匠、小工們一起邊吃飯邊聊天。那個熱乎,那個親熱。工人們哪兒知道這位老人就是大宅門主人的老太爺。在崧苼幼小心靈裏,這就是爺爺慈祥勤勞的模樣。又矮又瘦,一臉胡須,手上長著老繭,整天不閑著,見誰都是笑眯眯的。小崧苼特別愛聽爺爺講老家的故事。陳家窯院,甜水井,茶泡饃,王屋山,濟瀆廟,陽台宮,天壇山。永遠說不完,永遠聽不夠。

夫唱婦隨,婦唱夫隨。說起崧苼和玉英這兩口兒,可算是世上難求的一對恩愛夫妻。中學定情,大學成婚,煎熬年月不離不棄,創業歲月苦盡甜來。六十年來相濡以沫,相伴相隨。崧苼心裏明白,全家能有今天,老伴兒的功勞得占多一半。到老家第二天他們就去了下雁門。暖冬過後的早春比往年更為晴朗暖和。晨霧散去,紅日升起,農村一片新氣象亮在眼前。當年下雁門陳家窯院還在,可已是人去窯空。迎著朝陽,院外幾棵柿子樹卻仍然生機勃勃,給荒山坡增添一絲生氣。猛地,陳崧苼在中間窯洞門框上看到一副對聯。紅紙已褪色,字跡已模糊。可那兩句話卻如醍醐灌頂,讓他精神一振,心動不止。

晨鍾驚醒名利客

暮鼓敲回迷路人

和家人去下雁門地頭爺爺墓地路上,崧苼一直默念著這兩句寓意深遠、振聾發聵的警言。他在美國拚搏第二十個年頭,年已六十,對商海毫無興趣的他決心棄商從文,回歸文學。有了他不上市、不融資、不差錢的“三不方針”,有這些年創業基礎,有年富力強的兩個兒子打理,他可以安然而退。從2002年大孫子陳力弘出生那天起,他就開始動筆寫長篇英文自傳文學小說《 RED CIRCLE 》(《 紅圈 》)。他把自己關在書房裏,一直寫了七年才把書寫完。作為對祖國建國六十周年獻禮,新書於2009年在美國出版發行。出乎意料,《 紅圈 》在美國連續獲得四項新書大獎。他沒有飄飄然,心情既沉重,又釋然。寫書這七年,實際上是他再次聆聽慈父慈母教誨,再次回顧自己坎坷複雜人生經曆的七年。在美國,他又重走了父與子1918年至2009年漫長的路。沒有怨天尤人,反而平靜泰然。如今看來,這部回首瀟灑走一回的《 紅圈 》,豈不正是那“驚醒名利客”的“晨鍾”,讓他反思猛醒,在人生路又攀上一層高階。“晨鍾”會繼續在他心中敲響。可是,“暮鼓”,那敲回迷路人的“暮鼓”,又在何方?

眾多家人陪伴,仙氣清風撲麵,喜鵲枝頭高唱,崧苼和玉英沿山坡路走到法元爺爺墓碑前。爺爺早先的墳頭就在這塊梯田地裏,早已被犁平了。墓碑,是崧苼出資,老家人協助,於2009年樹立的。這次回老家,他要重修爺爺墓碑,完成陳家家譜,繼承家風,延傳後人。

1941年,奶奶去世後,父親接爺爺來到北平,實現了1918年離開老家時對爺爺的承諾。

爺爺做夢也沒想到窯洞出來的兒子竟能買下清皇族後人的貝勒府,動工翻建成陳家大宅院。老爺子整天拉著小崧苼和老家來的小孫子瑞生,在貝勒府施工場地轉悠。爺爺提著筐,孫子們撿釘子,拾刨花。舊釘子砸直送給工人們再用。刨花送到大夥房給工人們燒飯。飯做得了,老爺爺帶著孫子們和瓦匠、木匠、小工們一起邊吃飯邊聊天。那個熱乎,那個親熱。工人們哪兒知道這位老人就是大宅門主人的老太爺。在崧苼幼小心靈裏,這就是爺爺慈祥勤勞的模樣。又矮又瘦,一臉胡須,手上長著老繭,整天不閑著,見誰都是笑眯眯的。小崧苼特別愛聽爺爺講老家的故事。陳家窯院,甜水井,茶泡饃,王屋山,濟瀆廟,陽台宮,天壇山。永遠說不完,永遠聽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