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計算機的核心技術,微處理器是信息技術革命史上第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技術發明。1971年,英特爾公司發明了第一個通用處理器,首次把中央處理器(CPU,tral Processing Unit,包含了計算器、控製器以及內部線路)做到了一個芯片上,第一次形成了微處理器。隨後,英特爾等公司堅持核心業務,不斷推進技術進步,推出CPU係列芯片,IBM公司不斷生產出新型個人計算機。1975年,比爾·蓋茨建立了微軟公司。1985年,英特爾公司推出了386型芯片,微軟公司發布了視窗(Windows)操作係統,形成了所謂的Wintel架構,開創了個人計算機的發展曆史,兩家公司因此成為計算機信息技術行業新的“王者”。
微機的出現帶來了一場個人計算機與工作站的風暴,成為辦公桌上的必需品。通過電纜把微機連接起來,實現數據、信息的交換,共享軟硬件和外部設備,從而形成了局域網。1973年,梅特卡夫提出了以太網的概念,並成為局域網的標準。20世紀80年代,局域網取代了傳統的主機或小型機係統。
二、從阿帕網到萬維網
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規劃局(ARPA)建立了第一個供計算機專家、工程師和科學家使用的計算機通信網絡,其初衷就是在核戰爭條件下,保證聯網的計算機可以經由不同的路由保持通信。最初隻有幾個著名大學院校、研究機構及軍事設備承包商等單位互相連接,這就是著名的阿帕網(ARPA)。
信息技術革命史上第二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技術發明是信息包交換。阿帕網對於國際互聯網的發展有兩個重大貢獻,一是包交換技術,二是製定信息傳輸協議(TCPbrIP)。網絡的主要功能是交換信息,而采取什麼樣的信息交換方式則是網絡早期研究人員麵臨的首要問題。早在1961年,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克蘭洛克(Kleinrock)教授在其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包交換思想,並在理論上證明了包交換技術(packet switg)相對於電路交換技術在網絡信息交換方麵更具可行性。不久,包交換技術就獲得了大多數研究人員的認同。溫特·瑟夫(Vint Cerf)在阿帕網(ARPA)采用了這種信息交換技術,不僅使得信息傳播在技術上更為便捷,而且還在經濟上更為可行。
製定信息傳輸協議(TCPbrIP)是信息技術革命史上第三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技術發明。網絡在類型上有多種,諸如衛星傳輸網絡、地麵無線電傳輸網絡等等。信息的傳輸在同樣類型的網絡內部不存在任何問題,而要在不同類型的網絡之間進行信息傳輸卻存在很大困難。1972年,研究人員羅伯特·卡恩(Kahn)提出了開放式網絡架構思想,並根據這一思想設計出沿用至今的TCPbrIP傳輸協議標準。在TCPbrIP中,“網絡”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概念,任何一個能傳輸數據分組的通信係統都可以被視為網絡。凡是采用包交換技術,任何類型的數據傳輸網絡都可相互對接。正是這種兼容性,使得國際互聯網順利發展。
作為計算機的核心技術,微處理器是信息技術革命史上第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技術發明。1971年,英特爾公司發明了第一個通用處理器,首次把中央處理器(CPU,tral Processing Unit,包含了計算器、控製器以及內部線路)做到了一個芯片上,第一次形成了微處理器。隨後,英特爾等公司堅持核心業務,不斷推進技術進步,推出CPU係列芯片,IBM公司不斷生產出新型個人計算機。1975年,比爾·蓋茨建立了微軟公司。1985年,英特爾公司推出了386型芯片,微軟公司發布了視窗(Windows)操作係統,形成了所謂的Wintel架構,開創了個人計算機的發展曆史,兩家公司因此成為計算機信息技術行業新的“王者”。
微機的出現帶來了一場個人計算機與工作站的風暴,成為辦公桌上的必需品。通過電纜把微機連接起來,實現數據、信息的交換,共享軟硬件和外部設備,從而形成了局域網。1973年,梅特卡夫提出了以太網的概念,並成為局域網的標準。20世紀80年代,局域網取代了傳統的主機或小型機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