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提供暫時的多樣化,SDR 儲備可能有利於盈餘國家的現有戰略。盡管危機之後的國際合作也在加強,也有進一步延伸創造獨立中央銀行的可能,但是如果這個提議被擴展到邏輯的極端,即SDR作為全球單一貨幣則情況將變化,且不說世界不是一個最優貨幣區 (至少不存在勞動力、物品和資本自由流動)。伯格林 (2009) 則認為現實中擴展SDR存在很多困難,擴展SDR的流動性存在很高成本,因為現實世界已經存在流動性很好的美元和歐元資產市場,需求方也存在期限不對稱。歐文 (2009) 認為由於美元巨大的網絡收益,SDR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代替美元成為儲備貨幣。外彙市場上IMF 將作為做市商提供流動性需要加強IMF的權力,由IMF確保SDR充足流動性的權力很難達成各方一致。Pietro Alessandrini和米切樂 (2009) 也認為,SDR有兩個基本缺陷,它不是主權貨幣也不是國際機構的債權,曆史已證明SDR作為儲備貨幣的不足。伯拉克 (2002) 認為雖然SDR核心是以籃子貨幣作為定價基礎,保證了購買力的穩定,但SDR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現在:缺乏貨幣的基本功能,是非法幣且無實體的貨幣;技術層麵有困難,表現在定值貨幣僅僅依靠4種主要儲備貨幣,而美元在其中占據主要位置;供給規模較小,分配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嚴重不均衡;吸引力不足,在國際貿易和大宗商品定價中使用不廣泛。
庫柏 (2009) 認為超主權貨幣是現實的,原則上也好解決,但是在目前的框架下各方都不好接受,一個重要問題是誰將管理合成貨幣的發行,由誰做出決定。威廉姆森 (2009) 認為SDR的擴展取決於該資產可以被私人部門接受的程度,從非儲備貨幣國家看,SDR使用可能存在問題。柏格林 (2009) 認為隻有擴大 SDR 到私人市場,增加其流動性才能提高其實用性。
我們認為,雖然SDR有很多優點,但是其作用的發揮有賴於世界經濟的未來發展及各主要國家的態度,道路可能崎嶇漫長。美國正是認識到建立超主權貨幣道路的漫長,短期不可行,因此不提出反對意見。從長期而言,建立超主權貨幣是國際貨幣體係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但是,目前期待SDR發揮更大作用,或者出現新的超主權貨幣形式並不現實。
一是國際貨幣體係慣性的存在。雖然國際貨幣體係應該隨著國際生產體係變遷而演進,但在實際國際生產體係變遷中,國際貨幣體係的調整總是相對滯後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原有國際貨幣體係中心國不願意放棄本國貨幣作為國際中心貨幣的既得利益,國際貨幣體係的曆史慣性導致全球生產體係變遷,容易出現國際貨幣體係演進錯位的情況。Eiji Ogawa和Yuri Nagataki Sasaki(1998) 對美元所進行的實證分析表明,即使美元以中等水平貶值,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也不會降低,美元將繼續保持其作為關鍵貨幣的地位,這一過程中慣性發揮了作用。貨幣國際化過程中的慣性因素是貨幣本身的製度屬性所帶來的結果。因為一種製度一旦確立或形成 (比如一種國際貨幣的出現或其霸權地位的確立) 往往會產生“路徑依賴性”,甚至可能會進入“鎖定”狀態,國際貨幣作為一種製度安排自然也不例外。一旦既有國際貨幣的惰性或慣性得到膨脹,必然要對新國際貨幣的出現或非國際貨幣的國際化形成排擠和打壓,使得其他主權貨幣國際化進程具有長期性。雷誌衛 (2000) 研究認為,國際貨幣的慣性後果是貨幣的國際地位同經濟的國際地位不僅在時間上存在“時差”,而且在空間範圍上也不對稱,存在“落差”。
通過提供暫時的多樣化,SDR 儲備可能有利於盈餘國家的現有戰略。盡管危機之後的國際合作也在加強,也有進一步延伸創造獨立中央銀行的可能,但是如果這個提議被擴展到邏輯的極端,即SDR作為全球單一貨幣則情況將變化,且不說世界不是一個最優貨幣區 (至少不存在勞動力、物品和資本自由流動)。伯格林 (2009) 則認為現實中擴展SDR存在很多困難,擴展SDR的流動性存在很高成本,因為現實世界已經存在流動性很好的美元和歐元資產市場,需求方也存在期限不對稱。歐文 (2009) 認為由於美元巨大的網絡收益,SDR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代替美元成為儲備貨幣。外彙市場上IMF 將作為做市商提供流動性需要加強IMF的權力,由IMF確保SDR充足流動性的權力很難達成各方一致。Pietro Alessandrini和米切樂 (2009) 也認為,SDR有兩個基本缺陷,它不是主權貨幣也不是國際機構的債權,曆史已證明SDR作為儲備貨幣的不足。伯拉克 (2002) 認為雖然SDR核心是以籃子貨幣作為定價基礎,保證了購買力的穩定,但SDR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現在:缺乏貨幣的基本功能,是非法幣且無實體的貨幣;技術層麵有困難,表現在定值貨幣僅僅依靠4種主要儲備貨幣,而美元在其中占據主要位置;供給規模較小,分配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嚴重不均衡;吸引力不足,在國際貿易和大宗商品定價中使用不廣泛。
庫柏 (2009) 認為超主權貨幣是現實的,原則上也好解決,但是在目前的框架下各方都不好接受,一個重要問題是誰將管理合成貨幣的發行,由誰做出決定。威廉姆森 (2009) 認為SDR的擴展取決於該資產可以被私人部門接受的程度,從非儲備貨幣國家看,SDR使用可能存在問題。柏格林 (2009) 認為隻有擴大 SDR 到私人市場,增加其流動性才能提高其實用性。
我們認為,雖然SDR有很多優點,但是其作用的發揮有賴於世界經濟的未來發展及各主要國家的態度,道路可能崎嶇漫長。美國正是認識到建立超主權貨幣道路的漫長,短期不可行,因此不提出反對意見。從長期而言,建立超主權貨幣是國際貨幣體係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但是,目前期待SDR發揮更大作用,或者出現新的超主權貨幣形式並不現實。
一是國際貨幣體係慣性的存在。雖然國際貨幣體係應該隨著國際生產體係變遷而演進,但在實際國際生產體係變遷中,國際貨幣體係的調整總是相對滯後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原有國際貨幣體係中心國不願意放棄本國貨幣作為國際中心貨幣的既得利益,國際貨幣體係的曆史慣性導致全球生產體係變遷,容易出現國際貨幣體係演進錯位的情況。Eiji Ogawa和Yuri Nagataki Sasaki(1998) 對美元所進行的實證分析表明,即使美元以中等水平貶值,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也不會降低,美元將繼續保持其作為關鍵貨幣的地位,這一過程中慣性發揮了作用。貨幣國際化過程中的慣性因素是貨幣本身的製度屬性所帶來的結果。因為一種製度一旦確立或形成 (比如一種國際貨幣的出現或其霸權地位的確立) 往往會產生“路徑依賴性”,甚至可能會進入“鎖定”狀態,國際貨幣作為一種製度安排自然也不例外。一旦既有國際貨幣的惰性或慣性得到膨脹,必然要對新國際貨幣的出現或非國際貨幣的國際化形成排擠和打壓,使得其他主權貨幣國際化進程具有長期性。雷誌衛 (2000) 研究認為,國際貨幣的慣性後果是貨幣的國際地位同經濟的國際地位不僅在時間上存在“時差”,而且在空間範圍上也不對稱,存在“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