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贏家、秦國和秦朝。
在贏家被封伯爵之前的階段,秦根本就還不是一個“國”,所以隻能稱之為贏家。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被封伯爵,從此建國,是為秦國,延續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前。統一後就應該稱為秦朝了。
秦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統一的民族意識和天下一統的政治理想,使得中華民族在以後的兩千多年裏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能重新崛起,再次回到世界民族之林的頂峰。
如果沒有秦朝統一了中國,漢朝的建立就無從說起。秦漢之後,統一成為真正的共識,中華民族的基本雛形就此形成。
中華文明無論經曆怎樣的磨難,都能重新崛起,再此站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巔峰。縱觀整個人類的曆史,這樣的民族除了中華民族,沒有第二家。
個人意見,西方文明的衰落已經顯而易見。這次衰落之後,他們再也沒有重起的機會了。這一點,我堅信。
秦漢奠定了兩千多年裏人類社會唯一一個穩定的、長盛不衰的民族,在這點上應該說贏家、秦國或秦朝功不可沒。
贏家本來隻是在周朝邊界小城犬丘的一個很小很小的小官,這樣的贏家是如何成長成為一鎮諸侯的呢?
秦國本來隻是個小國,地處偏域,物產匱乏,怎麼就最終統一了中國呢?
關鍵字:戰爭。秦國正是在戰爭中不斷地獲勝,才帶來了秦國的不斷壯大,而最終統一中國。秦國的整個發跡史基本上就是連綿不斷的戰爭史,而且秦國贏多輸少。
為什麼秦國能在戰爭中持續獲勝?有什麼秘訣嗎?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我們能看到各式各樣的國家。他們時而和平、友好,時而競爭、對抗,當利益衝突尖銳到一定程度,還會發生戰爭。
總得說來,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說穿了還是競爭關係遠大於合作關係。而戰爭就是競爭的終極表現。
人類還是以強者為尊的,這應該是幾億年進化的產物。無所謂好或壞,也無所謂善與惡,這既是現實和事實,或許也就是天性和人性。
和什麼作對,也決不能和天性和人性作對,不能和客觀規律做對,這是永恒的真理。否則無論多麼努力,事情做得多麼完美,終究還是不能成功。
一個國家或民族絕對不能在一場決定國家命運走向的戰爭中失敗,否則必然導致衰落的到來。
這個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失敗者必然被壓榨,被剝削,不僅如此,還要被蒙蔽和欺騙。
他們甚至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能過上不錯的生活是因為強大的國家對自己還算寬大。
失敗者會逐漸地變得自卑。他們的脊梁骨被打斷了,他們已經沒有了抗爭的勇氣,自己認為自己就是劣等民族,自己認為自己智商低下,性格軟弱,所以才會在戰爭失敗。
失敗的次數越多,弱小的狀況延續的時間越長,這些國家和民族就會認命的越徹底,就越心甘情願地屈從與不公平的國際次序,從而成為國家層麵上的利益輸送者。
而強國,他們強大在哪裏?有什麼共同特點呢?
首先,強國的國民有很強烈的自豪感和自尊心,這是一切一切的基礎。而這種自豪和自尊在戰爭中的體現就是“血性”。
有血性,就會有鐵血的人民和鐵血的軍隊,國家才能安全,國家的利益和尊嚴才能得到保障。
當然,戰爭也有輸有贏。但是鐵血國家即使輸了一場戰爭,也會選擇繼續戰鬥,直到獲得最終的勝利。
因為,對於強者來說,失敗的屈辱比死亡難受的多。
“血性”的核心就是永不泯滅的鬥誌和永不屈服的靈魂。
秦國從未有過屈服的表現。即使在早期極其弱小,秦人都以自己是秦人為自豪,每次遇到戰爭都血戰到底。
秦人揚起高傲的頭顱,用鮮血和生命保衛了自己的利益和尊嚴,這種寧死不屈正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最後的防線,也是最令人安心的保證。
即便是強國,即便是鐵血國家,有的時候會被一個命門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