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三(1 / 3)

如果絕大多數紐約人還沒能從單調的驚駭、哀慟和憤怒中走出來,那你是不是該等他們一下,否則你能寫的很可能隻是一本“政治正確”的淺薄濫情小說不是嗎?除此而外,另一個尷尬是,馬修·斯卡德小說,一如我們看到的,盡管已自由一如一般文學性小說,但仍鬆垮地維持著最基本的冷硬偵探小說的類型框架,這意味著你很難如契訶夫所說把小說寫得“沒頭沒尾”,你多少要服膺類型小說有結論有答案的最終守則,但九一一不是那種善惡有報凶嫌伏法的謀殺案,誰也沒辦法為如此長期而且複雜的國族、宗教、文化、曆史衝突做成簡單的結論,或者說,所有簡單的結論都注定是謬誤的,而且是極危險的。

像小布什就有他簡單無比的結論,所以我們就看到了美國出兵阿富汗,又莫名其妙侵略伊拉克,災難以滾雪球的速度在急劇擴大中。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我們能相信斯卡德絕不是那種人,那種風涼日子裏滿口信念、等大難真正臨頭馬上換一組語言一種信仰的怯懦之人,但我們真的還猜不出他將如何曆劫歸來地告訴我們新的紐約故事。

大爆炸後的小城

從九一一這一天起,紐約再不一樣了——除了這一句話,而果然在《小城》一開頭,我們就讀到了。

把新的紐約故事命名為“小城”,我們應該就可以窺見布洛克對這座世紀大城的內心圖樣變化——城市沒故事,城市沒性格,城市到哪裏都大同小異,因為它開放向全世界,把自己完全暴露在普世化的資本主義遊戲之中,人來人往,資訊流竄,沒有必要的隔離,更欠缺適當的停留沉澱,好生長出自身的獨特性(李維史陀說的,獨特性孕生於相對的封閉)。

今天我們都可以輕易看出來,如果說哪個城市仍保有著哪部分的自我性格,通常源於它曾經獨特而從容的曆史命運,這部分已不再增加,隻能在人們細心守護下緩緩剝落或在人們棄如蔽屣下迅速崩塌,為城市的永恒運動髹上一層易感的時間美學色澤。它永遠在動,永遠朝同一方向更新中,如費孝通指出的,城市其實就是變遷本身。

但紐約奇特得不同,它的獨特性不是來自於地理性的隔絕,盡管曼哈頓真是個島,也不依賴曆史性的遺留,畢竟兩三百年不長不短而且已全然籠罩在工業化、資本化的現代浪潮中。在普世的城市之海中,紐約的確像個孤島一般,在它港邊自由女神的火炬光照下熠熠浮起。不是因為它位於邊陲,而是因為它在最中心,很快的,它就再沒有什麼走在它前麵的其他城市可以去模仿追隨,它得自己來,各種變異更新、各種嚐試乃至於嚐試的失敗及其衍生的罪惡,於是都隻能是紐約的,它成為全球化變遷風暴中的台風眼,是挺在最尖端一點的城市。

如果絕大多數紐約人還沒能從單調的驚駭、哀慟和憤怒中走出來,那你是不是該等他們一下,否則你能寫的很可能隻是一本“政治正確”的淺薄濫情小說不是嗎?除此而外,另一個尷尬是,馬修·斯卡德小說,一如我們看到的,盡管已自由一如一般文學性小說,但仍鬆垮地維持著最基本的冷硬偵探小說的類型框架,這意味著你很難如契訶夫所說把小說寫得“沒頭沒尾”,你多少要服膺類型小說有結論有答案的最終守則,但九一一不是那種善惡有報凶嫌伏法的謀殺案,誰也沒辦法為如此長期而且複雜的國族、宗教、文化、曆史衝突做成簡單的結論,或者說,所有簡單的結論都注定是謬誤的,而且是極危險的。

像小布什就有他簡單無比的結論,所以我們就看到了美國出兵阿富汗,又莫名其妙侵略伊拉克,災難以滾雪球的速度在急劇擴大中。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我們能相信斯卡德絕不是那種人,那種風涼日子裏滿口信念、等大難真正臨頭馬上換一組語言一種信仰的怯懦之人,但我們真的還猜不出他將如何曆劫歸來地告訴我們新的紐約故事。

大爆炸後的小城

從九一一這一天起,紐約再不一樣了——除了這一句話,而果然在《小城》一開頭,我們就讀到了。

把新的紐約故事命名為“小城”,我們應該就可以窺見布洛克對這座世紀大城的內心圖樣變化——城市沒故事,城市沒性格,城市到哪裏都大同小異,因為它開放向全世界,把自己完全暴露在普世化的資本主義遊戲之中,人來人往,資訊流竄,沒有必要的隔離,更欠缺適當的停留沉澱,好生長出自身的獨特性(李維史陀說的,獨特性孕生於相對的封閉)。

今天我們都可以輕易看出來,如果說哪個城市仍保有著哪部分的自我性格,通常源於它曾經獨特而從容的曆史命運,這部分已不再增加,隻能在人們細心守護下緩緩剝落或在人們棄如蔽屣下迅速崩塌,為城市的永恒運動髹上一層易感的時間美學色澤。它永遠在動,永遠朝同一方向更新中,如費孝通指出的,城市其實就是變遷本身。

但紐約奇特得不同,它的獨特性不是來自於地理性的隔絕,盡管曼哈頓真是個島,也不依賴曆史性的遺留,畢竟兩三百年不長不短而且已全然籠罩在工業化、資本化的現代浪潮中。在普世的城市之海中,紐約的確像個孤島一般,在它港邊自由女神的火炬光照下熠熠浮起。不是因為它位於邊陲,而是因為它在最中心,很快的,它就再沒有什麼走在它前麵的其他城市可以去模仿追隨,它得自己來,各種變異更新、各種嚐試乃至於嚐試的失敗及其衍生的罪惡,於是都隻能是紐約的,它成為全球化變遷風暴中的台風眼,是挺在最尖端一點的城市。

早在半世紀之前的一九四一年,敏銳無比的人類學者李維史陀便清楚地看到紐約複雜、千層派一般的獨特城市肌理,與其說它是“一個”完整的城市,毋寧說它是由諸多細碎不同的部分顫巍巍地搭起的,處處留著縫隙和空洞,每一個空洞各自通往始料不及的異質小天地,就像做夢的愛麗絲摔進樹洞或穿越鏡子進入不可思議國一樣。李維史陀認為,在勢必愈演愈烈、全世界都無法逃遁的普世性同化浪潮中,紐約提供了逃避的可能,帶來啟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