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確有促進世界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自身和諧的豐富內容,其體係之完整、論述之細密、人性之飽滿,為世所罕見。但由於以前我們曾妄自菲薄,毀壞過重,因而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優秀內容不為國人和世界所知。今天,我們思考文化戰略,必須要有曆史的眼光、世界的視野、自信的胸懷、創新的膽略。

二、思考文化戰略必須遵循文化發生、發展、壯大以及由興而衰、由衰而興的規律

我們應該和可以采取什麼樣的文化長期戰略?這似乎既不是我一時能夠回答的,就學界來說,也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我隻想說,思考文化戰略必須遵循文化發生、發展、壯大以及由興而衰、由衰而興的規律;必須對症下藥,針對當前文化的狀況和走勢以及未來的可能性。我認為,認識當前文化的狀況和走勢,可以從以下幾個有關文化發展規律的問題入手。

(一)文化的長期性和堅韌性

文化的發生與人類的出現同時,因為有了文化,人類才成為人類。文化,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標誌。孟子說:“人之與禽獸也,幾希。飽食暖衣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他所說的“教”,就是教化、文化、人化——獲得人之成為人的品質。

中華民族曆史悠久,中華民族的文化比中華民族的曆史記載更悠久。從文化發展史來看,文字發生得較晚,即使最早的文獻中有“口傳曆史”的內容,但實際的文化曆史要比這些記載還要早得多,因為更早的傳說已經不可得知了。所以,後人所有對文化最終之源的追尋,都是猜測多於證據,永遠成不了“信史”。

文化的堅韌性決定了文化的長期性,而堅韌性則來源於文化,也就是人類生活的方式、內容、習慣以及風俗,它一旦形成,就成為人們(部落、部族、民族)生產、生活、相處的基礎和條件,因而必然會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任何外部力量都對之無可奈何。雖然在傳承的過程中也必然有所豐富、變異、發展、衰落,但隻要文化符合人們生產、生活、相處的需要,特別是如果形成了人們的信仰和哲學,而這種信仰和哲學又已經浸透在其他種種文化形式之中,就不會被顛覆。在人類古代四大文明中(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隻有中華文明曆盡滄桑而從未中斷,原因就在於此。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隻能在前代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絕不可能突然種植出或移栽來一種全新的文化,原因也在於此。文化的培育是個長久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原因還是在此。

(二)教育係統是維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幹

民族文化一代一代傳承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是多樣的,但其主幹則隻有一個:教育。

從世界曆史來看,人類在蒙昧時期,教育隻限於部落、部族中的生活訓練或長輩的教導;出現家庭後,則主要是父祖輩親人的言傳身教;一旦形成國家,一般都會出現學校性質的機構體係,對年輕人進行正規的係統教育。在工業革命之前,世界各國的學校幾乎都是以傳授道德、信仰以及書寫、計算知識為主(韓愈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就是對這一階段教育內容和性質所做的概括),生產技能則主要是由長輩進行“現場教學”,手把手,口傳心授;工業革命之後,傳授知識和技能變為學校的主要職能,特別是在政教分離之後,西方學校不再主要承擔培養倫理、信仰的職責,“純知識”、“純技能”成為其主要特征。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確有促進世界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自身和諧的豐富內容,其體係之完整、論述之細密、人性之飽滿,為世所罕見。但由於以前我們曾妄自菲薄,毀壞過重,因而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優秀內容不為國人和世界所知。今天,我們思考文化戰略,必須要有曆史的眼光、世界的視野、自信的胸懷、創新的膽略。

二、思考文化戰略必須遵循文化發生、發展、壯大以及由興而衰、由衰而興的規律

我們應該和可以采取什麼樣的文化長期戰略?這似乎既不是我一時能夠回答的,就學界來說,也是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我隻想說,思考文化戰略必須遵循文化發生、發展、壯大以及由興而衰、由衰而興的規律;必須對症下藥,針對當前文化的狀況和走勢以及未來的可能性。我認為,認識當前文化的狀況和走勢,可以從以下幾個有關文化發展規律的問題入手。

(一)文化的長期性和堅韌性

文化的發生與人類的出現同時,因為有了文化,人類才成為人類。文化,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根本標誌。孟子說:“人之與禽獸也,幾希。飽食暖衣而無教,則近於禽獸。”他所說的“教”,就是教化、文化、人化——獲得人之成為人的品質。

中華民族曆史悠久,中華民族的文化比中華民族的曆史記載更悠久。從文化發展史來看,文字發生得較晚,即使最早的文獻中有“口傳曆史”的內容,但實際的文化曆史要比這些記載還要早得多,因為更早的傳說已經不可得知了。所以,後人所有對文化最終之源的追尋,都是猜測多於證據,永遠成不了“信史”。

文化的堅韌性決定了文化的長期性,而堅韌性則來源於文化,也就是人類生活的方式、內容、習慣以及風俗,它一旦形成,就成為人們(部落、部族、民族)生產、生活、相處的基礎和條件,因而必然會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任何外部力量都對之無可奈何。雖然在傳承的過程中也必然有所豐富、變異、發展、衰落,但隻要文化符合人們生產、生活、相處的需要,特別是如果形成了人們的信仰和哲學,而這種信仰和哲學又已經浸透在其他種種文化形式之中,就不會被顛覆。在人類古代四大文明中(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華文明),隻有中華文明曆盡滄桑而從未中斷,原因就在於此。任何時代的文化都隻能在前代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絕不可能突然種植出或移栽來一種全新的文化,原因也在於此。文化的培育是個長久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原因還是在此。

(二)教育係統是維護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幹

民族文化一代一代傳承的方式、方法和渠道是多樣的,但其主幹則隻有一個:教育。

從世界曆史來看,人類在蒙昧時期,教育隻限於部落、部族中的生活訓練或長輩的教導;出現家庭後,則主要是父祖輩親人的言傳身教;一旦形成國家,一般都會出現學校性質的機構體係,對年輕人進行正規的係統教育。在工業革命之前,世界各國的學校幾乎都是以傳授道德、信仰以及書寫、計算知識為主(韓愈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就是對這一階段教育內容和性質所做的概括),生產技能則主要是由長輩進行“現場教學”,手把手,口傳心授;工業革命之後,傳授知識和技能變為學校的主要職能,特別是在政教分離之後,西方學校不再主要承擔培養倫理、信仰的職責,“純知識”、“純技能”成為其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