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如此,南朝亦然。南朝都城建康也有招待高麗使者的“顯仁館”。《建康地誌》載:“顯仁館在江寧縣東南五裏青溪中橋東湘宮巷,下古高麗使處。”盡管如此,“館”作為南北朝統治者接待各路使者的場所,卻不如前朝興盛,並呈衰落趨勢。
逆旅既為牟利者所設,以當時人之見,自未可以舍貴賓,國家賓館既不修,士大夫家又無複館客之事,故使節往來,江南多以僧寺停客,即貴人亦有寓居僧寺者。
“館”在隋唐時既用於官辦旅館名稱也用於民間旅館名稱。官辦的“館”稱“四方館”,在官辦的驛、館、邸中主要用於接待外國使臣的食宿接待場所,並多設於州府內。如隋建於洛陽建國門外,歸典蕃署執掌的“四方館”;唐建於長安,隸屬中書省的“四方館”。驛則多設於城郊和驛路上,驛除具有“館”的功能外,還兼有傳遞信息的功能。唐時,館的規格不及驛高,館一般隻能稱作“客館”、“賓館”、“館第”,而驛可稱作“館驛”、“驛亭”。館經欽準可升格為驛。如《唐會要》載寶曆二年 (826年),山南西道有三館升格為驛:“甘泉館”升格為“懸泉驛”, “駱駝蔫館”升格為“武興驛”, “阪下館”升格為“右界驛”。邸則主要用於接待外蕃使臣。
“旅館”一詞最早見於南朝,屬於民間開辦的旅店。南朝宋人謝靈運在《遊南亭》詩中有:“久痗昏苦,旅館眺郊岐。”到唐代,“旅館”大量出現。高適的《除夜作詩》有:“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戴書倫在《除夜宿石頭驛》詩中有“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的詩句。杜牧在《旅宿》詩中也有“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
唐代“大曆十才子”之一的耿溈在《下邽客舍喜孫主簿鄭少府見過》詩中的“簫條旅館中,寂曆曙更籌,不是仇梅至,何人問百憂”也描述了唐時民間“旅館”的出現與發展。除旅館外,民間開辦的館還有“侯館”。韓愈的“府西三百裏,候館同魚鱗”詩從另一個側麵說明了當時民間旅館的繁盛。
“館”在宋、遼、金、元時是與“驛”同級的國賓館,並以“四方館”稱之。宋時朝廷對“館”較前朝愈予重視。據《揮塵後錄》載,宋太祖曾詔令各地“置公使庫,使遇過客,必館置供饋,欲使人無旅寓之歎”。因而北宋南宋都有規模較大的“館”。
如北宋建於都城汴梁的“四方館”,南宋建於臨安的“四方館”都是當時接待各國使臣的國賓館。此外還有專接各地使臣的“館”,如北宋梁門外安州巷的“同文館”專接高麗使者;“瞻雲館”專接南藩使臣;“班荊館”專接遼使。“契丹每歲國使人宋境,宋常遣參官內職各一人,館伴迓於班荊館,……又令近臣餞於班荊館。”南宋臨安城外的“班荊館”則專接北使。
北朝如此,南朝亦然。南朝都城建康也有招待高麗使者的“顯仁館”。《建康地誌》載:“顯仁館在江寧縣東南五裏青溪中橋東湘宮巷,下古高麗使處。”盡管如此,“館”作為南北朝統治者接待各路使者的場所,卻不如前朝興盛,並呈衰落趨勢。
逆旅既為牟利者所設,以當時人之見,自未可以舍貴賓,國家賓館既不修,士大夫家又無複館客之事,故使節往來,江南多以僧寺停客,即貴人亦有寓居僧寺者。
“館”在隋唐時既用於官辦旅館名稱也用於民間旅館名稱。官辦的“館”稱“四方館”,在官辦的驛、館、邸中主要用於接待外國使臣的食宿接待場所,並多設於州府內。如隋建於洛陽建國門外,歸典蕃署執掌的“四方館”;唐建於長安,隸屬中書省的“四方館”。驛則多設於城郊和驛路上,驛除具有“館”的功能外,還兼有傳遞信息的功能。唐時,館的規格不及驛高,館一般隻能稱作“客館”、“賓館”、“館第”,而驛可稱作“館驛”、“驛亭”。館經欽準可升格為驛。如《唐會要》載寶曆二年 (826年),山南西道有三館升格為驛:“甘泉館”升格為“懸泉驛”, “駱駝蔫館”升格為“武興驛”, “阪下館”升格為“右界驛”。邸則主要用於接待外蕃使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