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私學的影響(1 / 1)

中國新私學的影響

中 國傳統私學的價值取向建立在“衛道”的觀念上,這種生存空間彈性很大,可大可小,既可以超越天地,又可以維係於王權,傳統私學的使命並沒有超越天下王權之 外;近代新私學的自由則是建立在精神自由和社會自立的基礎上,開辟自立的園地,培育自由的品格。新私學把教育變成社會生活和獨立的人格培養,這才是新私學 能夠擔起教育救國的基礎。

民國建立後,鼓勵私學教育的發展成為國家事業的必需。此時民 族資本的發展也為其提供了支持,有識之士的努力加上國民政府的提倡,私學教育蓬勃發展,這其中尤以張伯苓、張謇和陳嘉庚創辦的私學最成功,其指導思想為實 用主義,其意義則在於傳統私學向新私學的過渡。新私學以社會化為導向,以產業化為基礎,將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提高到理論的高度。以最具代表性的南開大學為 例,南開新私學——產業化辦學,即是杜威實用主義在中國的結晶。然而產業化辦學隻是南開教育給中國帶來的一種救國形式,給教育救國開辟了一條新路。新私學 的教育救國不僅僅是技術救國,也不僅僅是思想救國,而是實業、思想、技術的結合。而南開學校真正的生命力和曆史價值卻是在嚴修、張伯苓等創建者熔鑄的南開 精神裏。張伯苓說南開精神就是士氣,是多難都能幹下去,和陳嘉庚那句:“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的魄力,不正是這一批私學開拓者共有的精神情懷嗎?

這其中的韌性和創造力,不正是中國走向未來的不二途徑嗎?

在中國20世紀上半期喧鬧紛亂的曆史舞台上,這是多麼低調的宣言。

新 私學在五四後的處境非常艱難。學生政治運動澎湃起伏,在舉國愛國激情激蕩下,唯獨這幾所新私學保持著一份難得的冷靜,新私學將救亡和強國承擔在身,走的是 實業化的路子,這決定了它們不可能在中國現代政治洶湧大潮中有過多的聲音。嚴修、張伯苓認為教育急切任務在於為中國培養走實業路線的領袖人才,真正為中國 的未來建立基業。這裏我們看到了新私學對中國問題的思考,對革命和民族主義的冷靜對待。明確了自身的使命,對愛國實踐有自己的思考,成為新私學教育的共同 特點。

傳統私學或以文化立命,或與王朝同命,立於王朝經世,而新私學則立於社會濟民,一定程度上,新私學和政治狂熱無關。

新私學教育昭示中國真正的未來,現代中國如果紮不下深深的實業根基,隻能永遠走老路。

帶領中國真正走向進步的是什麼?奠定中國現代化基礎的是什麼?曆史到了今天,我們可以有所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