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6篇為間架。其中的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就是古人所說的宇宙。
《周禮》中有六卿,每卿統領60個官職。所以,六卿總數為360職官。而“三百六十”這個數正是周天的度數。
在儒家的傳統理念中,陰陽是昀基本的一對哲學範疇,天下萬物,非陰即陽。於是,《周禮》作者將這一本屬於思想領域的概念,充分運用到了政治機製的層麵。
事實上,五行思想在戰國時期就已經盛行,當時的人們認為,陰、陽二氣相互摩蕩,產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世間萬事萬物,都得納入以五行作為間架的體係,如東南西北中等五方,宮商角徵羽等五聲,青赤白黑黃等五色,等等。
五行思想在《周禮》中也得到了重要體現。比如對於國家重大祭祀,《周禮·地官》中就有奉牛牲、春官奉雞牲、夏官奉羊牲、秋官奉犬牲、冬官奉豕牲的設置。
在五行體係中,雞為木畜,羊為火畜、犬為金畜、豕為水畜、牛為土畜。《周禮》五官所奉五牲,與五行思想中五畜與五方的對應關係完全一致,具有明顯的五行象類的思想。與此相呼應,《周禮·地官》中就有春官“雞人”一職,夏官“羊人”一職,秋官“犬人”一職,冬官“豕人”一職等等。
由此可見,蘊涵於《周禮》內部的思想體係,有著較為明顯的戰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當時百家爭鳴,諸家本各為畛域,《易》家言陰陽而不及五行,《洪範》言五行而不及陰陽;儒家諱論法治,法家譏談儒學。
後來,陰陽與五行,經由鄒衍方始結合;儒與法,經由荀子才相交融。儒、法、陰陽、五行的結合,肇於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
《周禮》以儒家思想為主幹,融合法、陰陽、五行諸家,呈現出“多元一體”的特點。其精致的程度,超過《呂氏春秋》。
《周禮》一書,體大思精,學術與治術無所不包,因而受到曆代學者的重視,後儒歎為“非聖賢不能作”,誠非無稽之談。所謂“學術”,是說該書從來就是今古文之爭的焦點。
漢代經籍,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書寫的稱為“今文經”,用六國古文書寫的稱為“古文經”。漢初在孔子府宅的夾壁中發現的文獻,以及在民間征得的文獻大多是古文經,而立於學官的都是今文經。今文經與古文經的記載不盡一致,因而雙方時有爭論。
盡管如此,《周禮》依然受到曆代學者的重視。唐人為“九經”作疏,其中昀好的一部就是賈公彥的《周禮疏》,受到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的讚賞。
《周禮》的許多禮製,影響百代。如從隋代開始實行的“三省六部製”,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禮》的“六官”設置的。唐代將六部之名定為吏、戶、禮、兵、刑、工,作為中央官製的主體,為後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亡。
《周禮》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6篇為間架。其中的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就是古人所說的宇宙。
《周禮》中有六卿,每卿統領60個官職。所以,六卿總數為360職官。而“三百六十”這個數正是周天的度數。
在儒家的傳統理念中,陰陽是昀基本的一對哲學範疇,天下萬物,非陰即陽。於是,《周禮》作者將這一本屬於思想領域的概念,充分運用到了政治機製的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