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燕丹子》(1 / 1)

四、至於《史記》不采用《燕丹子》中的烏白頭,馬生角,是因為荒誕。不采用它的乞聽琴聲,是因為虛構。乞聽琴聲的原文為:“秦王曰:今日之事,從子計耳。乞聽琴聲而死。召姬人鼓琴。

琴聲曰:羅縠單衣,可掣而絕。八尺屏風,可超而越。鹿盧之劍,可負而拔。軻不解音。秦王從琴聲負劍拔之,於是奮袖超屏風而走。軻拔匕首擲之,決秦王耳,入銅柱,火出燃。”

在那樣緊張的局麵下,間不容發,哪有這種閑情逸致,這等從容?當然是不可能的。入銅柱,火出燃,卻比《史記》所寫,更為有聲有色。

《史記》雖不采這兩件事,但放在小說中,還是可以的,能引起人們的一些聯想。群眾會這樣想:啊,所以沒有成功,是上了秦王的當呀!

五、《燕丹子》一書,就在這個地方終止了。《史記》卻在荊軻刺秦失敗之後,又寫了高漸離的不尋常的舉動,又寫了魯句踐感歎的話,使文末搖曳生風,更撥動了讀者懷古的思緒,增加了作品的悲劇效果。

耕堂曰:曆史與小說之分野,在於虛構之有無。無虛構即無小說,正如無衝突即無戲劇。然在中國,曆史與小說,實亦難分。有時曆史的生動,如同小說,有時小說的翔實,超過曆史。而曆史家有時也從小說取材,小說從曆史取材,則更為多見。但文體不能混淆,曆史事實,有時雖出人意想,不得稱為小說;小說虛構多麼合情合理,也不得當作曆史事實。《燕丹子》與《荊軻傳》,題材無出入,人物無等差,古人已因其有無虛構,判為涇渭。文體雖不同,寫作藝術,仍有高下之別。仔細推敲,《史記》的剪裁塑造必勝。

學者認為《燕丹子》成書於前,《史記》采摘之,亦未必然。要是秦漢之際,關於這一次政治性大事件的記載,關於荊軻事跡的傳述,不會是一種,而是多種。其中有事實,有傳說。事實有傳聞異詞,傳說有誇張想象,記載有繁簡取舍,不會一致。《燕丹子》為其中之精粹完備者耳。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四、至於《史記》不采用《燕丹子》中的烏白頭,馬生角,是因為荒誕。不采用它的乞聽琴聲,是因為虛構。乞聽琴聲的原文為:“秦王曰:今日之事,從子計耳。乞聽琴聲而死。召姬人鼓琴。

琴聲曰:羅縠單衣,可掣而絕。八尺屏風,可超而越。鹿盧之劍,可負而拔。軻不解音。秦王從琴聲負劍拔之,於是奮袖超屏風而走。軻拔匕首擲之,決秦王耳,入銅柱,火出燃。”

在那樣緊張的局麵下,間不容發,哪有這種閑情逸致,這等從容?當然是不可能的。入銅柱,火出燃,卻比《史記》所寫,更為有聲有色。

《史記》雖不采這兩件事,但放在小說中,還是可以的,能引起人們的一些聯想。群眾會這樣想:啊,所以沒有成功,是上了秦王的當呀!

五、《燕丹子》一書,就在這個地方終止了。《史記》卻在荊軻刺秦失敗之後,又寫了高漸離的不尋常的舉動,又寫了魯句踐感歎的話,使文末搖曳生風,更撥動了讀者懷古的思緒,增加了作品的悲劇效果。

耕堂曰:曆史與小說之分野,在於虛構之有無。無虛構即無小說,正如無衝突即無戲劇。然在中國,曆史與小說,實亦難分。有時曆史的生動,如同小說,有時小說的翔實,超過曆史。而曆史家有時也從小說取材,小說從曆史取材,則更為多見。但文體不能混淆,曆史事實,有時雖出人意想,不得稱為小說;小說虛構多麼合情合理,也不得當作曆史事實。《燕丹子》與《荊軻傳》,題材無出入,人物無等差,古人已因其有無虛構,判為涇渭。文體雖不同,寫作藝術,仍有高下之別。仔細推敲,《史記》的剪裁塑造必勝。

學者認為《燕丹子》成書於前,《史記》采摘之,亦未必然。要是秦漢之際,關於這一次政治性大事件的記載,關於荊軻事跡的傳述,不會是一種,而是多種。其中有事實,有傳說。事實有傳聞異詞,傳說有誇張想象,記載有繁簡取舍,不會一致。《燕丹子》為其中之精粹完備者耳。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