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都·京——首都與陪都(1 / 3)

我們今天的首都之所以名為北京,實際上也是兩京製的產物。當年明太祖定都應天,稱為京師。後其子朱棣將首都北遷,原來的京師隻好改稱為南京。後來,仁宗意欲將首都遷回南京,所以把北京改為行在。盡管經宣德朝至正統朝,南遷始終未能實現,並在正統六年(1441年),北京官廳去“行在”二字,北京才算是最後正式定為首都。但從永樂元年開始的兩京製度卻從此開始。另外,相比起其他朝代的兩京製度,南京作為留都,比一般的陪都位置要高,甚至與北京一樣設有六部。這種情況為前朝各代陪都所不曾出現的。

2.五京製度

遼是東北部落契丹所建立的王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神冊三年(918年)在臨潢開始築城,稱為皇都。天顯三年(928年)再升東平郡為南京。之後不久,天顯十三年(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因為後晉石敬塘獻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並遣使奉表上尊號,於是依照漢製,登開皇殿,辟承天門受禮,改元會同,改皇都為上京。同時升幽州為南京幽都府,改南京東平郡為東京遼陽府,形成了一都兩京製。遼聖宗時,再改幽都府為析津府,又於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增建中京大定府。遼興宗更於重熙十三年(1044年)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合稱五京。遼五京製度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雖然不可否認是受到唐、五代、北宋中原都城製度的影響,甚至渤海國的影響,並對之後女真人的都城製度也有著直接的影響。

在遼的五京中,上京是契丹人最早創建的都城,也始終是遼的政治中心。遼上京遺址在今天的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南,周圍約有14公裏,與文獻所說的幅員二十七裏大體相合。從遺址來看,整個城市分為南北兩城,北為皇城,南則漢城,中相隔一道城牆,也就是北城的南牆同時是南城的北牆。從文獻記載來看,北城,也就是皇城實為契丹城,即為中央官署所在地,是契丹貴族的集居區。當時宋的使者薛映出使遼時,記載了在皇城內“有昭德、宣德二殿與氈廬,皆東向。”顯然,在這裏契丹人還保留著住氈廬的舊習。而東向也是契丹人的舊俗,以東向為尊。至於漢城,當然應該是外郭城的意思,所居住的是一些漢人和其他民族的居民。這樣看來,遼上京仍保留著契丹人原本的特色。

隨著契丹人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遼太祖天顯元年(926年)東滅渤海國後,將原渤海舊地納入到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在此新建東丹國,以皇太子圖欲為東丹國人皇王。然而,當年太祖去世,次子耶律德光即位,為遼太宗,皇太子圖欲隻得從海路出奔後唐。於是天顯三年,也就是會同元年(928年),遼太宗將舊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居民移住東平郡,並升東平郡為南京。天顯十三年(938年)再改南京為東京遼陽府。

我們今天的首都之所以名為北京,實際上也是兩京製的產物。當年明太祖定都應天,稱為京師。後其子朱棣將首都北遷,原來的京師隻好改稱為南京。後來,仁宗意欲將首都遷回南京,所以把北京改為行在。盡管經宣德朝至正統朝,南遷始終未能實現,並在正統六年(1441年),北京官廳去“行在”二字,北京才算是最後正式定為首都。但從永樂元年開始的兩京製度卻從此開始。另外,相比起其他朝代的兩京製度,南京作為留都,比一般的陪都位置要高,甚至與北京一樣設有六部。這種情況為前朝各代陪都所不曾出現的。

2.五京製度

遼是東北部落契丹所建立的王朝。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於神冊三年(918年)在臨潢開始築城,稱為皇都。天顯三年(928年)再升東平郡為南京。之後不久,天顯十三年(938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因為後晉石敬塘獻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並遣使奉表上尊號,於是依照漢製,登開皇殿,辟承天門受禮,改元會同,改皇都為上京。同時升幽州為南京幽都府,改南京東平郡為東京遼陽府,形成了一都兩京製。遼聖宗時,再改幽都府為析津府,又於統和二十五年(1007年)增建中京大定府。遼興宗更於重熙十三年(1044年)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合稱五京。遼五京製度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雖然不可否認是受到唐、五代、北宋中原都城製度的影響,甚至渤海國的影響,並對之後女真人的都城製度也有著直接的影響。

在遼的五京中,上京是契丹人最早創建的都城,也始終是遼的政治中心。遼上京遺址在今天的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南,周圍約有14公裏,與文獻所說的幅員二十七裏大體相合。從遺址來看,整個城市分為南北兩城,北為皇城,南則漢城,中相隔一道城牆,也就是北城的南牆同時是南城的北牆。從文獻記載來看,北城,也就是皇城實為契丹城,即為中央官署所在地,是契丹貴族的集居區。當時宋的使者薛映出使遼時,記載了在皇城內“有昭德、宣德二殿與氈廬,皆東向。”顯然,在這裏契丹人還保留著住氈廬的舊習。而東向也是契丹人的舊俗,以東向為尊。至於漢城,當然應該是外郭城的意思,所居住的是一些漢人和其他民族的居民。這樣看來,遼上京仍保留著契丹人原本的特色。

隨著契丹人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遼太祖天顯元年(926年)東滅渤海國後,將原渤海舊地納入到自己的勢力範圍,並在此新建東丹國,以皇太子圖欲為東丹國人皇王。然而,當年太祖去世,次子耶律德光即位,為遼太宗,皇太子圖欲隻得從海路出奔後唐。於是天顯三年,也就是會同元年(928年),遼太宗將舊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居民移住東平郡,並升東平郡為南京。天顯十三年(938年)再改南京為東京遼陽府。

遼的東京遼陽府在今遼寧省遼陽市附近,從《遼史·地理誌》中的記載知道,遼東京的城市結構大體是與上京相同,都以契丹城與漢城並立,即雙城結構。而契丹城內有宮城,甚至還有讓國皇帝,即遼太子圖欲的禦容殿,可知確實與普通城市不同。但從漢城中的市僅為朝集夕散的集市性質來看,則明顯其城市還屬於早期形成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