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材語言研究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揭示它的性質、構成、分布及功能。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建立在教材語言數據庫的量化分析上。論述了教育教材語言具有的基礎性與功能性、有限性與有序性、通用性與專業性,將對教育教材語言的探求概括為五個問題:“教什麼不教什麼”“先教什麼後教什麼”,“怎麼教”“效果怎樣”“如何評測”。在具體研究中,重點放在第一、二、四個問題上,研究成果主要刊於當年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如《國內出版十二套對外漢語教材語言調查報告》(2006)、《基礎教育新課標語文教材用字用詞調查報告》(2007)、《基礎教育新課標曆史、地理教材用字用詞調查報告》(2008)、《基礎教育語文教材用字調查》(2009)、《海外漢語教材用字用詞及語用調查》(2011)、《數理化新課標教材用字用詞調查》(2012)、《大陸台灣中小學語文教材課文選文對比》(2013)、《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材與人教版教材的用字用詞比較》(2014)等。這些專題涉及教育教材語言的方方麵麵,從使用到分布、字種到字序、頻次到頻率、詞頻到義頻、文本到年級,對課文從文章體裁到內容題材、時代傳承到語言風格、課文的自編到選編,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麵用不同方法進行過探討,得到了一批批準確的字表詞表、頻率表分布表:既可以依大綱俯察教材與教學,也可以從課文仰觀大綱與教材廠,在研究材料上,以大陸教材為主體,參之台港地區,觀其狀,辨其變,對不同地區間白勺教材語言分布與處理有了更多認知。
現在我們終於有機會通過本叢書將對當前語文教材的研究往前作一延伸。對我國現代基礎教育形成與發展百年間的語文教材語言做一通盤、縱向、流源式的考察,通流觀變,其意義和結果都是令人興奮而充滿期待的。在我們的課題進行中得知人民教育出版社及兄弟單位分別承擔了“20世紀語文課程研究”與“20世紀語文教材研究”的課題,得到國家社科等重要基金的支持。這讓我有了“分兵合擊”“互為犄角”的感覺。相信“合圍”之下,對基礎教育語文課能從大綱的設計與要求,到教材的編纂與實施,再到教材語言的分布與教學,看到其中更多互聯互動的聯係。
本叢書的作者主要為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教育教材中心的研究人員,他們的知識背景主要為語言學,本有專攻。鄭澤芝教授專攻計算語言學,李焱副教授善於漢語史與台灣語文教材研究,趙懌怡副教授長於語義計算,羅樹林博士傾力於應用語言學,他們都對教育教材語言領域觀其宏、迷其奧,而決意投入這個嶄新領域,分別承擔了20世紀中某一時期的研究工作。作者中還有遼寧師範大學李娜博士,她從博士到博士後,一直浸潤在民國時期語言演變中,現在又轉人民國教材語言研究,對從定性到定量充滿熱情。還有天津的董兆傑先生,他對漢字教學有著長期思考,將思與辨、破與立做了有力結合。
教育教材語言研究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揭示它的性質、構成、分布及功能。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建立在教材語言數據庫的量化分析上。論述了教育教材語言具有的基礎性與功能性、有限性與有序性、通用性與專業性,將對教育教材語言的探求概括為五個問題:“教什麼不教什麼”“先教什麼後教什麼”,“怎麼教”“效果怎樣”“如何評測”。在具體研究中,重點放在第一、二、四個問題上,研究成果主要刊於當年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如《國內出版十二套對外漢語教材語言調查報告》(2006)、《基礎教育新課標語文教材用字用詞調查報告》(2007)、《基礎教育新課標曆史、地理教材用字用詞調查報告》(2008)、《基礎教育語文教材用字調查》(2009)、《海外漢語教材用字用詞及語用調查》(2011)、《數理化新課標教材用字用詞調查》(2012)、《大陸台灣中小學語文教材課文選文對比》(2013)、《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材與人教版教材的用字用詞比較》(2014)等。這些專題涉及教育教材語言的方方麵麵,從使用到分布、字種到字序、頻次到頻率、詞頻到義頻、文本到年級,對課文從文章體裁到內容題材、時代傳承到語言風格、課文的自編到選編,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麵用不同方法進行過探討,得到了一批批準確的字表詞表、頻率表分布表:既可以依大綱俯察教材與教學,也可以從課文仰觀大綱與教材廠,在研究材料上,以大陸教材為主體,參之台港地區,觀其狀,辨其變,對不同地區間白勺教材語言分布與處理有了更多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