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10年“文革”,兒童文學陷入凋零期。以階級鬥爭觀念為主的兒歌得到推廣,在藝術風格上,它們無視兒童特點,盡力將其成人化。兒童小說方麵,名重一時且被拍成影片的李心田的《閃閃的紅星》,讓未滿10歲的潘冬子,說成人話,做成人事,形象固然是高大了,卻脫離了孩子的成長需要。“文革”末期,出現了一批兒童題材小說,但是,與其說它們為這一時期的兒童文學提供了什麼經驗,還不如說這是一批青年作者為後來的新時期崛起所做的一次演練。這樣的作家有劉心武、賈平凹等。
第二個發展階段是上世紀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這是大陸當代兒童文學繼五六十年代出現繁榮局麵之後的又一個輝煌期。正如樊發稼所說:“兒童文學長足的進步、豐碩的成就,不僅表現在兒童文學創作的新人的不斷湧現,創作隊伍的明顯壯大,而且特別令人欣喜的是,隨著兒童文學觀念的標新,作家們創作實踐和藝術探索空前活躍,出現了一大批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令人耳目一新的優秀作品。”①這一時期兒童文學的發展繁榮,與當時大的社會氣候是分不開的。“文革”結束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有力地糾正了“左”傾錯誤。且由於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國家大規模引①樊發稼:《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1949-1999)·兒童文學卷(導論)》,十月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兒童文學發展的思考進西方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形成了自五四之後的又一次中西文化的撞擊。特別是1978年10月國家出版局在廬山召開了首屆少兒讀物出版工作座談會,同年12月《中國少年報》社、《兒童文學》雜誌社和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在北京聯合主辦兒童文學讀書會,茅盾、冰心、張天翼等老作家不但接見了青年作家,還做了指導報告,給了兒童文學工作者以極大的鼓舞,被禁錮了十年之久的創作力爆發了出來。兒童文學作家在這一時期推出了不少具有創新意義的佳作。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整個文學界的藝術探索大大地激活了兒童文學作家的創作熱情,作家們的藝術思維空間進一步開闊了,初步形成了兒童文學繁複多樣的藝術格局。1988年,中國作家協會舉辦了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從四十一部(篇)獲獎作品大體可以看出80年代兒童文學創作的喜人成就。柯岩的《尋找回來的世界》(長篇)、嚴陣的《荒漠奇蹤》(長篇)、程瑋的《來自異國的孩子》(中篇)、常新港的《獨船》(短篇)以及劉健屏的《我要我的雕刻刀》(短篇)等小說作品,體現了作家們對生活的深沉思考,以及敢於正視生活中種種矛盾並真實、深刻地予以反映的勇氣。與此同時,作家們的藝術個性鮮明地展示在各自的作品之中。邱勳的《三色圓珠筆》以獨特的構思、深刻的主題塑造了再次失足的少年“徐小東”,從一個不為人們注意的角度,尖銳指出了教育工作的誤區。《尋找回來的世界》無疑是80年代一部出類拔萃的兒童小說力作,它不僅題材新穎,更主要的是作家以嫻熟的藝術技巧,通過對生活中異常駁雜錯綜的矛盾衝突的生動展現和對特殊環境中種種人際關係細針密線的揭示,撼人心弦地引起小讀者乃至大讀者對做人真諦的揣摩和思考,其題旨的宏大、內蘊的深邃、思想的高遠,都是兒童文學中所罕見的。其他如曹文軒的《再見了,我的星星》、常新港的《獨船》、沈石溪的《第七條獵狗》、烏熱爾圖的《老人和鹿》、劉厚明的《阿城的龜》、藺瑾的《冰河上的激戰》、關夕芝的《五虎將和他們的教練》、方國榮的《彩色的夢》等小說,或傳神地刻畫和細致地展示了當代少年兒童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或表現濃鬱的情趣、機智的幽默感、溫馨的人情美,或體現深刻的社會內涵和深邃的哲理意蘊,或以高雅流利的語言、奇崛峭拔的想象、幽深蓊鬱的意境而贏得廣大少兒的心,或把曲折驚險的敘述話語伸展到動物世界。童話創作方麵,諸誌祥的《黑貓警長》、葛翠琳的《翻跟頭的小木偶》、孫幼軍的《小狗的小房子》、鄭淵潔的《開直升飛機的小老鼠》等均以幽默的語言塑造了中國式的童話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兒童散文方麵,喬傳藻的《醉麂》、陳丹燕的《中國少女》、陳益的《十八雙鞋》等在《朝花》和《少年文藝》兒童文學發展的思考等刊物發表後,也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兒童詩的創作,也進入到一個收獲季節。金波的《春的消息》、樊發稼的《小娃娃的歌》、高洪波的《我想》,還有田地的《我愛我的祖國》等,都汲取了同時代新詩藝術的精華,以五彩繽紛的色調給兒童文學園地增添了魅力。
接下來的10年“文革”,兒童文學陷入凋零期。以階級鬥爭觀念為主的兒歌得到推廣,在藝術風格上,它們無視兒童特點,盡力將其成人化。兒童小說方麵,名重一時且被拍成影片的李心田的《閃閃的紅星》,讓未滿10歲的潘冬子,說成人話,做成人事,形象固然是高大了,卻脫離了孩子的成長需要。“文革”末期,出現了一批兒童題材小說,但是,與其說它們為這一時期的兒童文學提供了什麼經驗,還不如說這是一批青年作者為後來的新時期崛起所做的一次演練。這樣的作家有劉心武、賈平凹等。
第二個發展階段是上世紀的70年代末和80年代。這是大陸當代兒童文學繼五六十年代出現繁榮局麵之後的又一個輝煌期。正如樊發稼所說:“兒童文學長足的進步、豐碩的成就,不僅表現在兒童文學創作的新人的不斷湧現,創作隊伍的明顯壯大,而且特別令人欣喜的是,隨著兒童文學觀念的標新,作家們創作實踐和藝術探索空前活躍,出現了一大批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令人耳目一新的優秀作品。”①這一時期兒童文學的發展繁榮,與當時大的社會氣候是分不開的。“文革”結束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有力地糾正了“左”傾錯誤。且由於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國家大規模引①樊發稼:《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1949-1999)·兒童文學卷(導論)》,十月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兒童文學發展的思考進西方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形成了自五四之後的又一次中西文化的撞擊。特別是1978年10月國家出版局在廬山召開了首屆少兒讀物出版工作座談會,同年12月《中國少年報》社、《兒童文學》雜誌社和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在北京聯合主辦兒童文學讀書會,茅盾、冰心、張天翼等老作家不但接見了青年作家,還做了指導報告,給了兒童文學工作者以極大的鼓舞,被禁錮了十年之久的創作力爆發了出來。兒童文學作家在這一時期推出了不少具有創新意義的佳作。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整個文學界的藝術探索大大地激活了兒童文學作家的創作熱情,作家們的藝術思維空間進一步開闊了,初步形成了兒童文學繁複多樣的藝術格局。1988年,中國作家協會舉辦了首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從四十一部(篇)獲獎作品大體可以看出80年代兒童文學創作的喜人成就。柯岩的《尋找回來的世界》(長篇)、嚴陣的《荒漠奇蹤》(長篇)、程瑋的《來自異國的孩子》(中篇)、常新港的《獨船》(短篇)以及劉健屏的《我要我的雕刻刀》(短篇)等小說作品,體現了作家們對生活的深沉思考,以及敢於正視生活中種種矛盾並真實、深刻地予以反映的勇氣。與此同時,作家們的藝術個性鮮明地展示在各自的作品之中。邱勳的《三色圓珠筆》以獨特的構思、深刻的主題塑造了再次失足的少年“徐小東”,從一個不為人們注意的角度,尖銳指出了教育工作的誤區。《尋找回來的世界》無疑是80年代一部出類拔萃的兒童小說力作,它不僅題材新穎,更主要的是作家以嫻熟的藝術技巧,通過對生活中異常駁雜錯綜的矛盾衝突的生動展現和對特殊環境中種種人際關係細針密線的揭示,撼人心弦地引起小讀者乃至大讀者對做人真諦的揣摩和思考,其題旨的宏大、內蘊的深邃、思想的高遠,都是兒童文學中所罕見的。其他如曹文軒的《再見了,我的星星》、常新港的《獨船》、沈石溪的《第七條獵狗》、烏熱爾圖的《老人和鹿》、劉厚明的《阿城的龜》、藺瑾的《冰河上的激戰》、關夕芝的《五虎將和他們的教練》、方國榮的《彩色的夢》等小說,或傳神地刻畫和細致地展示了當代少年兒童豐富複雜的內心世界,或表現濃鬱的情趣、機智的幽默感、溫馨的人情美,或體現深刻的社會內涵和深邃的哲理意蘊,或以高雅流利的語言、奇崛峭拔的想象、幽深蓊鬱的意境而贏得廣大少兒的心,或把曲折驚險的敘述話語伸展到動物世界。童話創作方麵,諸誌祥的《黑貓警長》、葛翠琳的《翻跟頭的小木偶》、孫幼軍的《小狗的小房子》、鄭淵潔的《開直升飛機的小老鼠》等均以幽默的語言塑造了中國式的童話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兒童散文方麵,喬傳藻的《醉麂》、陳丹燕的《中國少女》、陳益的《十八雙鞋》等在《朝花》和《少年文藝》兒童文學發展的思考等刊物發表後,也獲得了廣泛的好評。兒童詩的創作,也進入到一個收獲季節。金波的《春的消息》、樊發稼的《小娃娃的歌》、高洪波的《我想》,還有田地的《我愛我的祖國》等,都汲取了同時代新詩藝術的精華,以五彩繽紛的色調給兒童文學園地增添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