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威脅還是機遇(1 / 2)

事實上,人工智能有可能令大量人類失業,已被反對者們列為眼下最迫在眉睫的議題。牛津大學教授“未來技術之影響”課程的卡爾·弗雷與邁克爾·奧斯本所做的一項研究清楚地表明了情況。他們對超過700份工作進行了分析,其中幾乎一半工作在未來都能由電腦來完成。這一波由電腦來取而代之的浪潮不僅能摧毀那些低薪酬、低技能的工作(盡管那些工作確實麵臨嚴重的風險),還能摧毀某些白領工作和服務業工作,此前這些工作被認為是安全無虞的。技術正在大步前進,將接過人類的體力勞動和智力工作。

但另有一些反對者則站得更高,他們承認普遍失業確實是種嚴重的威脅,“但這可是我們早已見識過的一幕。在過往的技術劇變時期,人類會聰明地從過時的工作的灰燼中創造出全新的工作與行業。我們也許能幸免於難,逃過一劫,即使人工智能侵蝕更多依賴智慧的創造性行業”。因此,這些人認為,我們更應該關注的問題是,人類會不會失去它作為地球上最高智能生命的地位?

對於這些已經患上“人工智能焦慮症”的人士來說,當前研發自我-糾正算法(“機器學習”)的努力,再加上計算能力的持續增長,傳感器無處不在,愈來愈多、收集全球各地的各種情報與信息的局麵,會推動人工智能逼近人類,並最終成為超越人類的智能。

智能爆炸緣何如此令人擔憂?一位反人工智能代表人士這樣表達他的觀點:原因在於智能並非工具或技術。我們也許認為人工智能是我們使用的某種東西,就像榔頭或螺旋開瓶器一樣,但那基本上是錯誤的想法。那些足夠高級的智能——譬如我們人類——是創造性的力量。它的力量越強大,就越能重塑周遭的世界。

更具代表性的會是一種平淡得多的結局:人類被徹底消滅,隻因為一個被授予了簡單任務(比方說製造回形針,這是一個常常被用到的例子)的人工智能征用了地球上的所有能源與原材料,永無休止地大量製造回形針,人類試圖阻止,但人工智能無論鬥智鬥勇都勝過了人類。

在好萊塢出品的電影中,總是會剩下一些人類實施反擊,但假如人類麵臨的是真正超越人類的智能體,好萊塢版的結局就不太可能成真。局麵會像小白鼠企圖智勝人類一樣(那時的我們就是小白鼠)。

樂觀派的觀點——恐怖論無根據,人工智能會帶來很多機遇

當然,並非人人都認同這種灰暗的預測。在人工智能樂觀派的陣營裏,未來學家、穀歌公司工程總監雷·庫茨魏爾也預見智慧機器會促成人類某種意義上的“滅絕”,但這絕不意味著人類的徹底消失,而是被包容成為超級智能的機器。庫茨魏爾認為,這種“人類-機器共生體”並非技術災難,而是人類從自身生物學弱點中獲得最終的解放。

事實上,人工智能有可能令大量人類失業,已被反對者們列為眼下最迫在眉睫的議題。牛津大學教授“未來技術之影響”課程的卡爾·弗雷與邁克爾·奧斯本所做的一項研究清楚地表明了情況。他們對超過700份工作進行了分析,其中幾乎一半工作在未來都能由電腦來完成。這一波由電腦來取而代之的浪潮不僅能摧毀那些低薪酬、低技能的工作(盡管那些工作確實麵臨嚴重的風險),還能摧毀某些白領工作和服務業工作,此前這些工作被認為是安全無虞的。技術正在大步前進,將接過人類的體力勞動和智力工作。

但另有一些反對者則站得更高,他們承認普遍失業確實是種嚴重的威脅,“但這可是我們早已見識過的一幕。在過往的技術劇變時期,人類會聰明地從過時的工作的灰燼中創造出全新的工作與行業。我們也許能幸免於難,逃過一劫,即使人工智能侵蝕更多依賴智慧的創造性行業”。因此,這些人認為,我們更應該關注的問題是,人類會不會失去它作為地球上最高智能生命的地位?

對於這些已經患上“人工智能焦慮症”的人士來說,當前研發自我-糾正算法(“機器學習”)的努力,再加上計算能力的持續增長,傳感器無處不在,愈來愈多、收集全球各地的各種情報與信息的局麵,會推動人工智能逼近人類,並最終成為超越人類的智能。

智能爆炸緣何如此令人擔憂?一位反人工智能代表人士這樣表達他的觀點:原因在於智能並非工具或技術。我們也許認為人工智能是我們使用的某種東西,就像榔頭或螺旋開瓶器一樣,但那基本上是錯誤的想法。那些足夠高級的智能——譬如我們人類——是創造性的力量。它的力量越強大,就越能重塑周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