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圓月之夜,洪夢祭起飛刀,千裏之外,取清軍首級,真是過關斬將,立下赫赫功勞!
直到六月二十二日攻江寧,明軍從儀鳳門登陸,在嶽廟山屯營。張煌言建議說:“師久易生他變,宜分兵襲取句容、丹陽等城。”
鄭成功未能采納。七月初五日,蕪湖降書至,鄭成功命張煌言帶兵控製上遊,防備江楚援兵。張煌言審度形勢,分兵出擊。一軍出溧陽,攻廣德;一軍鎮守池州,截斷上遊援軍;一軍攻和州,保衛采石;一軍入寧國,攻徽州。傳檄大江南北,各地人民響應,一舉收複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縣。一時江南震動,清順治帝甚至準備親征江南。
此時鄭成功誤認為大局已定,南京旦夕可下,中了兩江總督郎廷佐的緩兵之計,不攻城,不打援,八十三營大軍牽連立屯,警戒不嚴。
且連日陰雨愁雲,洪夢無影刀無法施展作用。
是年六月二十三日,清崇明總兵梁化鳳率騎兵出擊,攻破鄭成功的前屯餘新營。次日黎明,清軍傾城出擊,鄭成功敗北,大將甘輝被俘犧牲,遂撤走鎮江等地駐軍,從長江出海。
八月初七,張煌言船到銅陵,被清援軍打敗。隻好焚舟登陸,率餘部數百人取道霍山、英山,到達東溪嶺時,適逢清軍“追騎至,從者盡散”。張煌言突圍而出,“變服夜行,至高滸埠,有父老識之,匿於家數日,導使出間道,渡江走建德、祁門亂山間”。此時張煌言身染瘧疾,難以行走,但仍不顧病痛,奮力疾行。到達休寧後,“得舟下嚴州”。登岸後,又複行山路,途經浙江的東陽、義烏“至天台達海”。曆盡千難萬險,兵敗後繞道潛行二千餘裏,九死一生,終於到達浙東海濱,招集散亡,屯駐長亭鄉。
張煌言修書給洪夢,稱非己不賣命為國,奈何天不助明,筆觸甚是淒涼。
明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在十六年中六次進軍失敗,東南沿海州縣,屢得屢失。遂接受荷蘭東印度公司通事何斌的建議,欲東取台灣,“台灣沃野千裏,可以立國。”
張煌言在臨門寫信給洪夢轉交鄭成功,說“軍有寸進而無尺退。今入台則兩島(金門、廈門)將來恐並不可守,是孤天下人之望也。”(《鮚埼亭集》卷九)鄭成功不聽。
鄭成功畢竟去了台灣。
洪夢在北伐中奮勇當先,身受重傷,無影刀也遭逢天災,多番難用,不得已回到閩江養老。
1663年(康熙二年),魯王朱以海在金門島病逝。
張煌言到了田島(今浙江象山南)附近一個名為懸山花嶴的荒僻小島上隱居,小島孤懸“海中,荒瘠無人煙,南汊港通舟,北倚山,人不能上”。
1664年10月25日(康熙三年九月初七日),張煌言被清軍殺害於杭州弼教坊。當他赴刑場時,大義凜然,麵無懼色,抬頭舉目望見吳山,歎息說:“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膻!”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我年適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臨刑時,他“坐而受刃”,拒絕跪而受戮。
到了圓月之夜,洪夢祭起飛刀,千裏之外,取清軍首級,真是過關斬將,立下赫赫功勞!
直到六月二十二日攻江寧,明軍從儀鳳門登陸,在嶽廟山屯營。張煌言建議說:“師久易生他變,宜分兵襲取句容、丹陽等城。”
鄭成功未能采納。七月初五日,蕪湖降書至,鄭成功命張煌言帶兵控製上遊,防備江楚援兵。張煌言審度形勢,分兵出擊。一軍出溧陽,攻廣德;一軍鎮守池州,截斷上遊援軍;一軍攻和州,保衛采石;一軍入寧國,攻徽州。傳檄大江南北,各地人民響應,一舉收複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縣。一時江南震動,清順治帝甚至準備親征江南。
此時鄭成功誤認為大局已定,南京旦夕可下,中了兩江總督郎廷佐的緩兵之計,不攻城,不打援,八十三營大軍牽連立屯,警戒不嚴。
且連日陰雨愁雲,洪夢無影刀無法施展作用。
是年六月二十三日,清崇明總兵梁化鳳率騎兵出擊,攻破鄭成功的前屯餘新營。次日黎明,清軍傾城出擊,鄭成功敗北,大將甘輝被俘犧牲,遂撤走鎮江等地駐軍,從長江出海。
八月初七,張煌言船到銅陵,被清援軍打敗。隻好焚舟登陸,率餘部數百人取道霍山、英山,到達東溪嶺時,適逢清軍“追騎至,從者盡散”。張煌言突圍而出,“變服夜行,至高滸埠,有父老識之,匿於家數日,導使出間道,渡江走建德、祁門亂山間”。此時張煌言身染瘧疾,難以行走,但仍不顧病痛,奮力疾行。到達休寧後,“得舟下嚴州”。登岸後,又複行山路,途經浙江的東陽、義烏“至天台達海”。曆盡千難萬險,兵敗後繞道潛行二千餘裏,九死一生,終於到達浙東海濱,招集散亡,屯駐長亭鄉。
張煌言修書給洪夢,稱非己不賣命為國,奈何天不助明,筆觸甚是淒涼。
明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在十六年中六次進軍失敗,東南沿海州縣,屢得屢失。遂接受荷蘭東印度公司通事何斌的建議,欲東取台灣,“台灣沃野千裏,可以立國。”
張煌言在臨門寫信給洪夢轉交鄭成功,說“軍有寸進而無尺退。今入台則兩島(金門、廈門)將來恐並不可守,是孤天下人之望也。”(《鮚埼亭集》卷九)鄭成功不聽。
鄭成功畢竟去了台灣。
洪夢在北伐中奮勇當先,身受重傷,無影刀也遭逢天災,多番難用,不得已回到閩江養老。
1663年(康熙二年),魯王朱以海在金門島病逝。
張煌言到了田島(今浙江象山南)附近一個名為懸山花嶴的荒僻小島上隱居,小島孤懸“海中,荒瘠無人煙,南汊港通舟,北倚山,人不能上”。
1664年10月25日(康熙三年九月初七日),張煌言被清軍殺害於杭州弼教坊。當他赴刑場時,大義凜然,麵無懼色,抬頭舉目望見吳山,歎息說:“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膻!”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我年適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臨刑時,他“坐而受刃”,拒絕跪而受戮。
洪夢得悉後仰天慟哭,吐血三升。知道明朝氣勢已盡,遂出家為僧,把刀棄於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