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聖天門口》的史詩品格既表現在對“曆史”形態的嶄新建構上,又更表現在對“曆史”進行闡釋的深度追求上,而對人與曆史關係的透視則是這種深度追求的保證。換句話說,作家既追求對新的“曆史”形態的建構,又更關注人對曆史態度的解剖。曆史的主體是人,人對曆史的抗爭與逃離,人的命運與曆史命運的交織永遠是曆史最動人心魄的內涵。而劉醒龍正是在這一點上,發現了曆史書寫的新維度。可以說,在《聖天門口》中,錯綜複雜而又深刻凝重的“人學”譜係的建構正是小說獲得“史詩”品格的保證。小說成功地刻畫了幾十個充滿鮮明個性魅力和人性魅力的人物形象,無論是革命者,還是反革命者,無論是農民還是知識階層,無論是有產者還是無產者,作者都遵循在“曆史”和“生存”麵前的“平等”原則,重視對人的生命本能和生命意誌的表現,力求把“曆史”的進程與人性內涵結合起來,把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放大到了和“曆史”平起平坐的地位。這使得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都有了傳奇性魅力,都有著令人過目難忘的悲劇內涵和命運內涵,從而極大地滿足了讀者對於長篇小說的人物期待。尤其是杭九楓、阿彩、董重裏、傅朗西、馬鶴子等人物都可謂是當代文學人物畫廊裏不可多得的具有複雜闡釋意蘊的典型形象。首先,小說挖掘了“革命”背後的非曆史內涵。關於“革命”的發生,“曆史”曾經有很多解釋,但本能的、原始的、自發的因素總是被意識形態或政治層麵的“宏大敘事”要求所掩蓋。《聖天門口》固然展現了“革命”發生的自覺的、有組織的一麵,但更深刻的還是揭示了“革命”衝動的非自覺和非政治的一麵。說穿了,常守義之類的革命者和傅朗西這樣的革命者是完全不一樣的。對常守義來說,流氓無產者的本性和人性中的惡可能才是其走上革命道路的動力,他的“革命”其實正是與被曆史政治化了的“革命”背道而馳的。這種現象無疑使我們從政治理念和曆史必然性層麵上對“革命”的解釋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其次,小說突出了曆史演進中“生存”的意義。《聖天門口》對於“曆史”真相的還原與發現,我覺得與作家對“生存”這個詞的重視是密不可分的。“曆史”的形態可能是由“宏大”的政治命題決定的,但最終還是由人的生存意誌決定的。作家沒有簡單地讓“革命”的衝動代替“生存”的需要,而是在每個曆史的轉折點,在曆史的每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頭,都把“求生”處理成了影響人與曆史關係的決定性因素。段三國的生存智慧、董重裏的人生道路、杭九楓與馬鶴子的生死恩怨、梅外婆與雪家的命運等等背後都有著“生存”這兩個字的沉重分量,而“曆史”確實也因為“生存”的需要而發生了很多改變。再次,小說引人注目地開辟了一個通向曆史救贖的話語空間。在對曆史進行血腥敘事的同時,《聖天門口》所展開的關於救贖的線索,就多少有點出人意料。通過雪家和梅家,特別是梅外婆,小說濃墨重彩地挖掘了“曆史”縫隙中美、高貴、愛、宗教等超越“曆史”的價值維度,既再現了人類進行曆史救贖的不懈努力,又以這種努力的失敗反證了曆史的殘酷和罪惡。
此外,《聖天門口》還是一部在藝術格調上極其“大氣”的長篇小說。思想的大膽,藝術的敏銳,才氣的奇詭,以及生活和文化底蘊的厚實,都使小說呈現出了難得的“大作品”才有的魅力。作家顯示了駕馭宏大題材的出色功力,超長的跨度、眾多的線索、紛繁的人物、曆史的束縛、意識形態的禁忌,似乎都沒有構成對作家的真正壓力,相反,我們看到,小說在敘事上是從容不迫、遊刃有餘,結構上更是張弛有度,有條不紊。整部小說裏,宏觀的曆史場麵與微觀的生活細節相得益彰,緊張的情節衝突與內在的心理和人性較量互為表裏,動態的曆史流程與靜態的風物景致、民俗風情融合無間,詩性優雅的語言與粗獷奔放的方言結伴而行,它能帶給不同的讀者以不同的滿足。當然,比較而言,小說的第三部雖然藝術上與前兩部相比毫不遜色,但是對一些人物結局的交代還顯得過於簡略和匆忙,後輩人物的“死亡”也似乎太快太容易了些,不及“前輩”有魅力。
當然,《聖天門口》的史詩品格既表現在對“曆史”形態的嶄新建構上,又更表現在對“曆史”進行闡釋的深度追求上,而對人與曆史關係的透視則是這種深度追求的保證。換句話說,作家既追求對新的“曆史”形態的建構,又更關注人對曆史態度的解剖。曆史的主體是人,人對曆史的抗爭與逃離,人的命運與曆史命運的交織永遠是曆史最動人心魄的內涵。而劉醒龍正是在這一點上,發現了曆史書寫的新維度。可以說,在《聖天門口》中,錯綜複雜而又深刻凝重的“人學”譜係的建構正是小說獲得“史詩”品格的保證。小說成功地刻畫了幾十個充滿鮮明個性魅力和人性魅力的人物形象,無論是革命者,還是反革命者,無論是農民還是知識階層,無論是有產者還是無產者,作者都遵循在“曆史”和“生存”麵前的“平等”原則,重視對人的生命本能和生命意誌的表現,力求把“曆史”的進程與人性內涵結合起來,把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放大到了和“曆史”平起平坐的地位。這使得小說中的每個人物都有了傳奇性魅力,都有著令人過目難忘的悲劇內涵和命運內涵,從而極大地滿足了讀者對於長篇小說的人物期待。尤其是杭九楓、阿彩、董重裏、傅朗西、馬鶴子等人物都可謂是當代文學人物畫廊裏不可多得的具有複雜闡釋意蘊的典型形象。首先,小說挖掘了“革命”背後的非曆史內涵。關於“革命”的發生,“曆史”曾經有很多解釋,但本能的、原始的、自發的因素總是被意識形態或政治層麵的“宏大敘事”要求所掩蓋。《聖天門口》固然展現了“革命”發生的自覺的、有組織的一麵,但更深刻的還是揭示了“革命”衝動的非自覺和非政治的一麵。說穿了,常守義之類的革命者和傅朗西這樣的革命者是完全不一樣的。對常守義來說,流氓無產者的本性和人性中的惡可能才是其走上革命道路的動力,他的“革命”其實正是與被曆史政治化了的“革命”背道而馳的。這種現象無疑使我們從政治理念和曆史必然性層麵上對“革命”的解釋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其次,小說突出了曆史演進中“生存”的意義。《聖天門口》對於“曆史”真相的還原與發現,我覺得與作家對“生存”這個詞的重視是密不可分的。“曆史”的形態可能是由“宏大”的政治命題決定的,但最終還是由人的生存意誌決定的。作家沒有簡單地讓“革命”的衝動代替“生存”的需要,而是在每個曆史的轉折點,在曆史的每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頭,都把“求生”處理成了影響人與曆史關係的決定性因素。段三國的生存智慧、董重裏的人生道路、杭九楓與馬鶴子的生死恩怨、梅外婆與雪家的命運等等背後都有著“生存”這兩個字的沉重分量,而“曆史”確實也因為“生存”的需要而發生了很多改變。再次,小說引人注目地開辟了一個通向曆史救贖的話語空間。在對曆史進行血腥敘事的同時,《聖天門口》所展開的關於救贖的線索,就多少有點出人意料。通過雪家和梅家,特別是梅外婆,小說濃墨重彩地挖掘了“曆史”縫隙中美、高貴、愛、宗教等超越“曆史”的價值維度,既再現了人類進行曆史救贖的不懈努力,又以這種努力的失敗反證了曆史的殘酷和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