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果我們以《大家》的“文體”理想或標準來檢視第一批“凸凹文本”,就會發現作家們的“革命”實踐還是相當令人滿意的。他們對於文體可能性的探索無疑已經把20世紀中國文學的發展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海男的《女人傳》應該是最能體現《大家》文體革命設想的一個文本。作家以“粉色”、“藍色”、“紫色”、“黑色”、“白色”五種顏色對女人一生的診釋,深人到了女性精神、心理以及肉體的諸多隱秘,並有效地凸現了女人的曆史形象與現實形象。在這個文本中,女人是親切、感性、具體且血肉豐滿的,同時又是抽象、泛化甚至是形而上的。文本的副標題雖是“一個女人的成長史”,而實際上作家要探索的是所有女人的成長史,是女人作為一種“類”的角色特征和心理特征。作家解剖女人的視角既是單純的文本呈現的是完全女性化的生存感受與情感、心理體驗,是女性自我對自身、對世界的態度與看法,又是複合的實際上女人僅僅是作家窺視世界的一個角度,它維係的是作家對於人類、對於人性、對於文明、對於曆史等的哲學熱情。而這種哲學熱情具體到文體上就體現為三個聲部的複調:一是文本的現實敘述聲音,它涵蓋了女人的曆史、現實與未來,貫穿了文本的始終,一是嵌在文本中的各種“名人語錄”和“前文本”對女人的另一重意義上的闡釋。一是各種插圖繪畫對文本的圖解。我們看到,在這個文本中,隱喻的、抒情的、哲學的語言和各種象征性的意象已經取代了故事與情節而成為文本的主體和中心,作家一方麵要建構女人的生活史和心靈史,另一方麵又在用語言對女人進行著肢解與粉碎。它讓人聯想到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我甚至願把它改名為《女人絮語》。比較起來,蔣誌的《清人專製》與《星期影子》對於文體的革命遠沒有海男“極端”。《清人專製》以戲劇方式和小說方式的奇妙嫁接營構了出人意料的文本效果,文本的可視性和可讀性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強化。這是一個以“說”和“聲音”為中心的文本,精彩的情人對白和情人語錄既是文本的主要內容,又是文本的基本推進力量。作家對“情人”形象的塑造,對,“清人”情愛心理、專製方式的表現,實際上都是通過這種極具動感和張力的“語言”來完成的。不過,在這裏“語言”又是有著高度的情節性和蒙太奇色彩的,它使得世俗的喧嘩和騷動以一種頗為奇特的方式融人文本,並在對人的精神世界解剖的同時帶給文本一種現實的深度。《星期影子》則是一個在思想深度和藝術探索的結合上更為成熟的文本。作家以“星期”作為文本的結構線索,以主人公的人生片斷和生存感受作為文本的主體,在“我”的現實生存境遇的解剖中完成了存在主義式的對人和世界的哲學觀照。應該說這是一個感性與理性、形而上與形而下結合相當出色的文本,戲劇性場景的嵌人、空缺空白的大量運用、語言詞條的解釋和圖片的引人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毫無突兀之處。這些方麵,它顯然要好於《清人專製》的誇張和故弄玄虛。而《大家》第一期貢獻的另兩個“凸凹文本”《鄉村案件》和《明天見》嚴格說來都不符合其“文體革命”的設想。前者副標題名為“一個村莊的劄記”,實際上可視為是關於一個村莊的相當有特色有深度的係列小說。作家從“案件”這個小小的切人口進入鄉村世界,以民俗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視角解剖鄉村的精神結構和心理結構,完成了對於鄉村人性世界和文化慣性的特殊體認,是一部不動聲色、含而不露的好作品。而文體上,由於作家著力凸現語言的故事性,因而平平淡淡的敘述聲音裏其實充滿了緊張的戲劇衝突和心理衝突,猶如一幕幕電視係列劇頗具情節的可視性。《明天見》可以說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它都隻能是一首詩,而不可能是其他。盡管從詩歌的角度來說,它相當優秀和有特色,但放在“凸凹文本”裏實在是不太合適。
而如果我們以《大家》的“文體”理想或標準來檢視第一批“凸凹文本”,就會發現作家們的“革命”實踐還是相當令人滿意的。他們對於文體可能性的探索無疑已經把20世紀中國文學的發展推進到了一個全新的層次。海男的《女人傳》應該是最能體現《大家》文體革命設想的一個文本。作家以“粉色”、“藍色”、“紫色”、“黑色”、“白色”五種顏色對女人一生的診釋,深人到了女性精神、心理以及肉體的諸多隱秘,並有效地凸現了女人的曆史形象與現實形象。在這個文本中,女人是親切、感性、具體且血肉豐滿的,同時又是抽象、泛化甚至是形而上的。文本的副標題雖是“一個女人的成長史”,而實際上作家要探索的是所有女人的成長史,是女人作為一種“類”的角色特征和心理特征。作家解剖女人的視角既是單純的文本呈現的是完全女性化的生存感受與情感、心理體驗,是女性自我對自身、對世界的態度與看法,又是複合的實際上女人僅僅是作家窺視世界的一個角度,它維係的是作家對於人類、對於人性、對於文明、對於曆史等的哲學熱情。而這種哲學熱情具體到文體上就體現為三個聲部的複調:一是文本的現實敘述聲音,它涵蓋了女人的曆史、現實與未來,貫穿了文本的始終,一是嵌在文本中的各種“名人語錄”和“前文本”對女人的另一重意義上的闡釋。一是各種插圖繪畫對文本的圖解。我們看到,在這個文本中,隱喻的、抒情的、哲學的語言和各種象征性的意象已經取代了故事與情節而成為文本的主體和中心,作家一方麵要建構女人的生活史和心靈史,另一方麵又在用語言對女人進行著肢解與粉碎。它讓人聯想到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我甚至願把它改名為《女人絮語》。比較起來,蔣誌的《清人專製》與《星期影子》對於文體的革命遠沒有海男“極端”。《清人專製》以戲劇方式和小說方式的奇妙嫁接營構了出人意料的文本效果,文本的可視性和可讀性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強化。這是一個以“說”和“聲音”為中心的文本,精彩的情人對白和情人語錄既是文本的主要內容,又是文本的基本推進力量。作家對“情人”形象的塑造,對,“清人”情愛心理、專製方式的表現,實際上都是通過這種極具動感和張力的“語言”來完成的。不過,在這裏“語言”又是有著高度的情節性和蒙太奇色彩的,它使得世俗的喧嘩和騷動以一種頗為奇特的方式融人文本,並在對人的精神世界解剖的同時帶給文本一種現實的深度。《星期影子》則是一個在思想深度和藝術探索的結合上更為成熟的文本。作家以“星期”作為文本的結構線索,以主人公的人生片斷和生存感受作為文本的主體,在“我”的現實生存境遇的解剖中完成了存在主義式的對人和世界的哲學觀照。應該說這是一個感性與理性、形而上與形而下結合相當出色的文本,戲劇性場景的嵌人、空缺空白的大量運用、語言詞條的解釋和圖片的引人都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毫無突兀之處。這些方麵,它顯然要好於《清人專製》的誇張和故弄玄虛。而《大家》第一期貢獻的另兩個“凸凹文本”《鄉村案件》和《明天見》嚴格說來都不符合其“文體革命”的設想。前者副標題名為“一個村莊的劄記”,實際上可視為是關於一個村莊的相當有特色有深度的係列小說。作家從“案件”這個小小的切人口進入鄉村世界,以民俗學和文化人類學的視角解剖鄉村的精神結構和心理結構,完成了對於鄉村人性世界和文化慣性的特殊體認,是一部不動聲色、含而不露的好作品。而文體上,由於作家著力凸現語言的故事性,因而平平淡淡的敘述聲音裏其實充滿了緊張的戲劇衝突和心理衝突,猶如一幕幕電視係列劇頗具情節的可視性。《明天見》可以說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它都隻能是一首詩,而不可能是其他。盡管從詩歌的角度來說,它相當優秀和有特色,但放在“凸凹文本”裏實在是不太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