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
Zhongyang Suqu
中央蘇區 tral Soviet Area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區域。由贛西南、閩西兩蘇區發展而成。位於該區中心的瑞金縣,是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
大革命失敗後,在贛西南和閩西地區的共產黨組織,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於1927年11月~1928年6月,多次組織領導農民起義和武裝暴動,先後創建了東固、延福等小塊根據地和江西紅軍獨立第2、第4團以及溪南根據地和赤色地方武裝。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軍第4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挺進。2月取得大柏地戰鬥勝利後,在吉安的東固地區與李文林、段月泉等領導的江西紅軍獨立第2、第4團會合。3月,紅4軍東進入閩,全殲國民黨軍1個旅,乘勝占領長汀縣城。紅4軍前委決定在贛南、閩西20餘縣範圍內,開展遊擊戰爭,發動群眾,建立蘇維埃政權,與湘贛邊界之割據區域相連接。4月1日,紅4軍回師贛南。5日,紅4軍前委在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進一步提出“爭取江西,同時兼及閩西、浙西”的戰略計劃。接著,紅4軍相繼攻占雩都(今於都)、興國、寧都等縣城,成立了贛南第一個工農兵政權——興國革命委員會,並頒布了《興國土地法》。隨後,雩都、寧都等縣分別建立了革命委員會和赤衛隊,其他一些縣的群眾鬥爭也有很大發展,贛南蘇區初步形成。5月,紅4軍再次入閩,先後攻占龍岩、永定縣城。在閩西各縣分兵發動群眾,各縣區普遍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和赤衛隊。至7月,以龍岩、永定、上杭三縣為中心的閩西蘇區基本形成。7月20日,中共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選舉鄧子恢為閩西特委書記,張鼎丞為軍委書記。12月底,中共紅4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上杭縣古田村召開,會議通過了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建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古田會議決議。
1930年1月,江西紅軍獨立第2、第3、第4、第5團等部合編為紅軍第6軍。2月7日,中共紅4軍前委,紅5、紅6軍軍委、中共贛西特委在吉安縣陂頭舉行聯席會議,決定組成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共同前委,統一領導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贛西、贛南和湘贛邊三個特委合並為中共贛西南特委,劉士奇為書記。3月,贛西南和閩西蘇維埃政府相繼成立,曾山、鄧子恢分別任主席。在此前後,紅軍在贛西南和閩西分兵發動群眾,使這些地區的革命鬥爭進一步發展。4月,閩西地方武裝組成紅軍第12軍。6月,紅4、紅6、紅12軍組成紅軍第1軍團。8月,紅1軍團與紅3軍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朱德任總司令,毛澤東任總政治委員和總前委書記。10月,紅一方麵軍攻克吉安,成立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此後,贛西南、閩西兩蘇區統稱中央蘇區。1931年1月15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蘇區中央局在寧都縣小布成立。在周恩來未到任前,由項英、毛澤東先後代理。
中央蘇區軍民1930年11月~1931年9月,先後取得粉碎國民黨軍第一、第二、第三次大規模“圍剿”的勝利,贛西南、閩西兩蘇區聯成一片。中央蘇區發展到包括28個縣境、擁有15座縣城,總麵積5萬多平方千米,人口達250多萬的全國最大的蘇區。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瑞金舉行,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並選出63人組成中央執行委員會,毛澤東任主席,項英、張國燾任副主席。大會製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蘇維埃政權的性質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其“全部政權屬於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1933年1月,中共臨時中央由上海遷入中央蘇區。3月,中央蘇區軍民在周恩來、朱德指揮下,取得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至8月,臨時中央政府在中央蘇區內建立了江西、福建、閩贛、粵贛四個省級蘇維埃政權。臨時中央政府在加強政權建設的同時,進行了蘇區的經濟建設工作。毛澤東先後發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等文章,提出要進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須的經濟方麵的建設,集中經濟力量供給戰爭,同時極力改良民眾的生活,鞏固工農在經濟方麵的聯合等一係列正確主張。中央蘇區以農業生產為主,同時發展煙草、造紙、織布、製糖、鎢砂、軍工等工業,並且開辦了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發行了紙幣,創建了郵政、交通等事業,發展了文化教育和體育衛生事業。
從1933年9月起,中央蘇區紅軍進行了1年的反對國民黨軍第五次大規模“圍剿”的作戰,由於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戰略指導,紅軍未能打破“圍剿”。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退出中央蘇區,開始長征。留下一部紅軍和地方武裝由項英、陳毅等領導,繼續堅持遊擊戰爭。
湘鄂西蘇區
Xiang-Exi Suqu
湘鄂西蘇區 Western Hunaern Hubei Soviet Area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湖北兩省西部邊界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區域。它是洪湖、湘鄂邊、巴興歸、襄棗宜、鄂西北五塊蘇區的總稱。
1927年9月~1928年5月,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在中共鄂中、鄂西、鄂北、湘西、湘西北特委和有關縣委領導下,湖北省沔陽(今仙桃市)、監利、石首、公安、棗陽、巴東和湖南省華容、石門、桑植等縣紛紛舉行農民起義,組成遊擊隊,就地開展遊擊戰爭。在湘鄂邊地區,1928年7月組成紅軍第4軍,賀龍任軍長。至1929年6月,包括鶴峰、桑植兩縣的湘鄂邊蘇區初步形成。在洪湖地區,1930年2月組成紅軍第6軍,孫德清任軍長(不久,曠繼勳接任),周逸群任政治委員,建立了包括監利、沔陽、石首、江陵、潛江等縣的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1930年6月,襄(陽)棗(陽)宜(城)地區組成紅軍第9軍第26師,建立了襄東、宜東、棗陽、棗南縣蘇維埃政府。巴(東)興(山)(秭)歸地區組成紅軍獨立第49師,建立了巴興歸縣蘇維埃政府。這些紅軍的組成和政權的建立,使湘鄂西蘇區初具規模。
1930年7月,紅4軍(後改稱紅2軍)和紅6軍在公安縣城(今公安縣南平)會師,組成紅軍第2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治委員,共1萬餘人。紅2軍團組成後,先後取得沙洋、石首、監利等戰鬥的勝利,鞏固和擴大了洪湖蘇區。10月,湘鄂西工農兵第二次代表大會在監利召開,成立了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周逸群任主席。聯縣政府下轄江陵、石首、監利、沔陽、潛江、天門、華容、南縣、五峰、鶴峰、長陽和巴興歸等10多個縣蘇維埃政府,擁有7座縣城,幾十個集鎮。在蘇區之外,還有10多個縣的遊擊區。至此,湘鄂西蘇區正式形成。
10月,紅2軍團渡過長江進行南征,連克南縣、華容、公安、津市、石門等城鎮。不久,湖南省國民黨軍集中兵力反撲,紅2軍團在楊林市作戰失利,主力退往鶴峰,一部返回洪湖蘇區。1931年3月,紅2軍團改編為紅軍第3軍,賀龍任軍長,鄧中夏任政治委員。隨後,紅3軍北渡長江,經巴興歸蘇區和荊(門)當(陽)遠(安)地區,轉移到房縣,創建了以房縣為中心的鄂西北蘇區。
從1931年1月起,在中共湘鄂西特委和聯縣政府領導下,洪湖蘇區軍民連續打破國民黨軍的兩次“圍剿”,保衛了蘇區的中心區域。同年春,以夏曦為書記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成立,後又成立中共湘鄂西臨時省委和省革命委員會(12月建立省蘇維埃政府),並且組成了紅3軍第9師,段德昌任師長。同年夏,洪湖蘇區軍民同幾十年不遇的特大水災進行了頑強鬥爭,堅決打擊了國民黨軍決堤放水、封鎖蘇區的陰謀,克服人口大量外流、物資嚴重匱乏的巨大困難,繼續堅持洪湖蘇區的鬥爭。9月,國民黨軍發起第三次“圍剿”,占領了蘇區的江南地區。在蘇區軍民的頑強鬥爭下,江南蘇區於年底逐漸恢複。
1931年9月,紅3軍主力南移,在劉猴集同第9師會合。接著,紅3軍返回洪湖蘇區,連續取得皂市、龍王集、文家墩等戰鬥的勝利。到1932年春,紅3軍發展到1.5萬餘人,地方武裝有鄂西北、襄北、漢沔獨立團和洪湖警衛團,各縣、區普遍建立了警衛營、連和遊擊隊。洪湖蘇區向北發展至京山,南至華容,西至沙市,東至漢川,總麵積約2.5萬平方千米,人口近300萬。此時,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轄湘鄂西、鄂豫邊兩個省委。湘鄂西省委轄湘鄂邊、襄北、宜昌特委,監利、沔陽、潛江、川陽、荊門、江南、荊當、公安等縣委和洞庭區委,共40多個縣、市委和縣級支部,中共黨員3萬餘人。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新建了川陽、天漢、天潛、荊當、荊南、鍾祥、京山、應城、雲孝等縣蘇維埃政府,連同洪湖、湘鄂邊、巴興歸的原有各縣蘇維埃政府,共有20多個縣的政權。同時建立了各級總工會、貧農團、婦女會、共青團、互濟會等群眾組織。在中共各級組織和蘇維埃政府領導下,貧苦農民普遍分得土地、房屋和農具,修複堤壩,興修水利,組織生產合作社,使農業生產得到恢複和發展。並且建立了為紅軍作戰和群眾生活服務的兵工廠、被服廠、木工廠、製鹽廠、消費合作社等工業企業。蘇區實行小學義務教育,設立俱樂部和識字班,建立醫院、療養院,學校與社會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得到發展。
1932年1月,中共湘鄂西第四次代表大會召開,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開始在湘鄂西蘇區推行,在5月開始的“肅反”鬥爭中,夏曦以“改組派”“第三黨”等罪名,亂捕並錯殺了大批縣、團以上領導幹部,嚴重削弱了蘇區軍民的戰鬥力。7月,國民黨軍調集10萬人的兵力以洪湖蘇區為重點對湘鄂西蘇區發動第四次大規模“圍剿”。由於“左”傾錯誤的危害,紅3軍未能打破“圍剿”,被迫於10月退出洪湖蘇區,鄂西北、巴興歸蘇區迅即喪失,湘鄂邊、襄棗宜蘇區也大部丟失。
1933年1月,紅3軍經豫南、陝南、川東等地轉到鶴峰,部分恢複了湘鄂邊蘇區。同年7月,國民黨軍對湘鄂邊發動新的進攻,紅3軍在湘、鄂、川三省邊界地區開展遊擊戰爭。1934年4月,紅3軍經四川省黔江、彭水等地向黔東轉進,湘鄂西蘇區遂全部喪失。
海陸豐蘇區
Hai-Lufeng Suqu
海陸豐蘇區 Haifeng-Lufeng Soviet Area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海豐、陸豐兩縣及其周圍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區域。
早在大革命時期,廣東省海豐、陸豐地區就在彭湃等人的領導下,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縣、區、鄉組織,以及農會和農民自衛軍,並於1927年5月舉行武裝起義,不久失敗。同年9月,中共海陸豐地委(後改稱中共海陸豐縣委)領導農民赤衛軍和農民群眾3 000餘人,再次舉行武裝起義,占領海豐、陸豐兩縣城,成立了兩縣臨時人民政府。隨後,在國民黨軍反撲下,起義武裝轉入農村堅持鬥爭。10月上旬,南昌起義軍第24師 1 300餘人進入海陸豐地區。11日,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2師,董朗任師長,顏昌頤任黨代表。30日,中共海陸豐縣委根據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利用粵、桂軍閥即將公開衝突之機開展暴動的指示,領導工農革命軍第2師和農民赤衛軍共5 000餘人,又一次舉行武裝起義,占領海豐、陸豐兩縣大部地區。11月13日和18日,陸豐、海豐兩縣分別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兩縣蘇維埃政府;同時根據中共廣東省委指示,撤銷中共海陸豐縣委,分別成立中共海豐縣委和中共陸豐縣委。此後,兩縣蘇維埃政府領導人民群眾鎮壓豪紳地主,分配土地,燒毀田契,擴充武裝力量,鞏固蘇維埃政權。11月底,中共東江特委在海豐縣城成立,彭湃任書記。1928年1月5日,由廣州起義軍改編的工農革命軍第4師1 000餘人,在師長葉鏞、黨代表袁裕(袁國平)率領下進入海陸豐蘇區。中旬,中共東江特委根據中共廣東省委製定的東江暴動計劃,率領工農革命軍第2、第4師挺進惠來、普寧和紫金等地區,將海陸豐蘇區擴展到五華、普寧、惠來、紫金、惠陽等縣境,麵積約3 000平方千米,人口約150萬。2月19日,國民黨軍7 000餘人,對海陸豐蘇區進行“清剿”,工農革命軍在保衛海豐、陸豐兩縣城和白木洋等地的作戰中遭受嚴重損失。6月,第4師師長葉鏞被俘犧牲,副師長徐向前繼任師長。7月上旬,工農革命軍餘部轉移到海豐、陸豐、惠陽、紫金四縣交界的山區,海陸豐蘇區隨即喪失。剩下的少數工農革命軍骨幹與當地農民赤衛隊合編為蘇維埃赤衛軍,由中共海陸惠紫特委領導,繼續堅持鬥爭。
鄂豫皖蘇區
E-Yu-Wan Suqu
鄂豫皖蘇區 Hubei-Henan-Anhui Soviet Area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邊界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區域。由鄂豫邊、豫東南和皖西蘇區發展而成。
1927年11月,中共黃麻特委領導黃安(今紅安)、麻城農民起義,組成工農革命軍鄂東軍。1928年1月,鄂東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7軍,在黃岡、羅田、黃安、麻城、黃陂、孝感地區開展遊擊戰爭。5月,第7軍進入黃安、麻城、光山三縣邊界的光裕山、摩雲山、羚羊山、木城寨地區發動群眾,建立基層革命政權。至7月,初步建成擁有20萬人口、以柴山保為中心的根據地,第7軍改編為紅軍第11軍第31師。
1928年10月,中共鄂東特委成立。12月,提出以大別山為中心進行工農武裝割據的計劃,並與豫東南、皖西地區的中共組織建立了聯係。1929年5月,商(城)南農民起義武裝組成紅軍第11軍第32師,創建了以南溪、吳家店為中心的豫東南蘇區。6~10月,紅31、紅32師互相配合,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鄂豫邊界地區三次“會剿”。同年11月至1931年1月,中共六安中心縣委在紅32師的支援下,領導六安、霍山農民起義,組成紅軍第11軍第33師,創建了以金家寨為中心的皖西蘇區。與此同時,鄂東北、豫東南兩蘇區統一為鄂豫邊蘇區,成立了以徐朋人為書記的中共鄂豫邊特委和以曹學楷為主席的鄂豫邊革命委員會。1930年4月,中共鄂豫皖邊特委成立,郭述申任書記。紅11軍改編為紅軍第1軍,許繼慎任軍長,曹大駿任政治委員,並將六安、霍山遊擊隊和潛山工農革命軍獨立師改編為中央獨立第1、第2師。6月,鄂豫皖邊區第一屆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成立蘇維埃政府,甘元景任主席。至此,以大別山為中心的鄂豫皖蘇區形成。
1930年夏,紅1軍南下作戰,連克霍山、英山、羅田、雲夢、花園等城鎮,蘇區和紅軍得到迅速發展。10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由蔡申熙任軍長,陳奇任政治委員的紅15軍及其所在的蘄(春)黃(梅)廣(濟)遊擊根據地劃歸鄂豫皖蘇區。1931年1月,紅1軍與紅15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曠繼勳任軍長,餘篤三任政治委員。1~5月,以曾中生為書記兼軍委主席的中共鄂豫皖特委和軍事委員會,領導蘇區軍民取得兩次反“圍剿”的勝利。5月,中共鄂豫皖蘇區中央分局和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張國燾任書記兼軍委主席。隨後中共鄂豫皖省委成立,沈澤民任書記。11月,紅4軍與10月間新成立的紅軍第25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治委員。11月至1932年6月,紅四方麵軍乘國民黨軍新的“圍剿”尚未準備就緒之際,連續取得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和潢(川)光(山)四次進攻戰役的勝利。紅四方麵軍發展到2個軍、6個師另4個獨立師、1個少共國際團共4.5萬餘人,各縣獨立團、遊擊隊和赤衛軍等地方群眾武裝發展到20萬餘人,蘇區擴展到東起舒城、西迄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附近,北達潢川、固始,南至黃梅、廣濟的廣大地區,總麵積4萬餘平方千米,人口約350萬。在蘇區內建立了26個縣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普遍建立了工會、共青團、貧農團、婦女會、互濟會、少年先鋒隊等群眾組織,農民普遍分到了土地,還興辦了兵工廠、被服廠等軍事工業和造紙、染色、五金、印刷等民用工業,蘇區的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也有很大發展。
1932年7月,國民黨軍調集30萬餘人的兵力,由蔣介石親任總司令,對鄂豫皖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由於張國燾戰略指導的錯誤和在蘇區內推行“左”傾政策,蘇區軍民雖經英勇奮戰,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10月,中共鄂豫皖蘇區中央分局和紅四方麵軍總部率紅軍主力撤出蘇區。
紅四方麵軍主力轉移後,國民黨軍先後集中10~16個師的兵力,進行“清剿”和“圍剿”。中共鄂豫皖省委領導留下的紅軍重建紅軍第25軍,並以原紅25軍第221團和特務營等改編為第28軍(後編入第25軍),反對國民黨軍的“清剿”和“圍剿”,但由於力量懸殊,紅軍不斷遭到損失,蘇區日益縮小。1934年11月,紅25軍也離開了鄂豫皖蘇區,進行戰略轉移(即長征)。1935年2月,原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書記高敬亭彙集分散的紅軍和地方武裝,重建紅軍第28軍,在鄂豫皖邊地區堅持了三年遊擊戰爭。
瓊崖革命根據地
Qiongya Geming Genjudi
瓊崖革命根據地 Qiongya Revolutionary Ba Area 中國共產黨領導瓊崖人民,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堅持23年革命武裝鬥爭的戰略基地。
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後,中共瓊崖(海南島)特別委員會將瓊山、文昌、定安、樂會(今屬瓊海)、萬寧、陵水、澄邁等縣農民武裝共1 000餘人,組建為瓊崖討逆革命軍,馮平任總司令,特委書記楊善集兼黨代表。9~10月,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和中共廣東省委指示,中共瓊崖特委領導討逆革命軍和農民舉行武裝起義,楊善集在戰鬥中犧牲。11月,王文明繼任特委書記;討逆革命軍改編為瓊崖工農革命軍,馮平仍為總司令,王文明兼黨代表,下設東、中、西三路軍總指揮部。1928年2月,瓊崖工農革命軍改稱瓊崖工農紅軍,共1 400餘人,並在東路地區建立了以樂會四區至萬寧六連嶺為中心的根據地。3~5月,國民黨軍4 000餘人對瓊崖紅軍進行“圍剿”,瓊崖紅軍遭受嚴重損失,馮平被捕後犧牲。紅軍化整為零堅持鬥爭。8月,瓊崖蘇維埃政府成立,王文明任主席。麵對嚴峻形勢,王文明和特委軍委主席梁秉樞率紅軍餘部轉移到母瑞山區堅持鬥爭。1929年春,中共瓊崖特委抓住國民黨軍撤離的有利時機,逐漸恢複和發展革命力量,建設根據地。冬,瓊崖紅軍獨立團成立,梁秉樞任團長。1930年1月,王文明病逝。4月,馮白駒繼任特委書記。8月,瓊崖紅軍獨立團擴編為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師(後改稱紅軍第2獨立師)。1932年8月起,在反擊國民黨軍的進攻中,瓊崖根據地和紅軍第2獨立師遭受嚴重損失,馮白駒帶領紅軍餘部在母瑞山堅持鬥爭,最後僅剩26人。1933年4月,轉移到瓊山、文昌地區。1936年5月,成立瓊崖工農紅軍遊擊隊司令部,逐漸恢複擴充革命武裝。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合作抗日協議,瓊崖紅軍遊擊隊於1938年12月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14區獨立隊。1939年2月,日軍侵入海南島,中共瓊崖特委領導根據地軍民開展獨立自主的抗日遊擊戰爭。3月,獨立隊擴編為廣東省瓊崖抗日遊擊隊獨立總隊。先後開辟了瓊文、美合、六芹山等抗日根據地。1941年11月,成立以馮白駒為主席的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1943年8月,白沙縣紅毛鄉鄉長王國興領導黎、苗族群眾2萬餘人,反抗國民黨頑固派軍隊的屠殺,舉行武裝起義。後在中共瓊崖特委和瓊崖抗日遊擊隊的幫助下,建立起白沙抗日根據地,為後來建立五指山中心根據地打下了基礎。1944年秋,獨立總隊改稱廣東省瓊崖抗日遊擊隊獨立縱隊,至抗日戰爭勝利時,部隊發展到7 700餘人,民兵近1萬人,根據地擴大到占全島1br2的地區,人口100萬以上。
解放戰爭開始後,瓊崖成立了以馮白駒為主席的民主政府。根據地軍民在中共瓊崖特委和民主政府領導下,挫敗了國民黨軍的多次“清剿”。1947年10月,獨立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1948年夏,建成包括白沙、保亭、樂東三縣在內的五指山中心根據地。1948年秋~1949年夏,瓊崖縱隊對國民黨軍發動三次攻勢,解放了全島大部中小墟鎮和農村,部隊發展到2萬餘人,民兵8萬餘人。1950年3~5月,根據地軍民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主力解放了海南島。
湘鄂贛蘇區
Xiang-E-Gan Suqu
湘鄂贛蘇區 Hunan-Hubei-Jiangxi Soviet Area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界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區域。
1927年9月起,湘鄂贛邊界地區10餘縣的部分農民自衛軍、農民,分別在中共組織領導下舉行起義,組成數支遊擊隊,開展遊擊活動。1928年7月,中共湘東特委成立,滕代遠任書記。同月,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領導平江起義,成立紅軍第5軍和平江縣蘇維埃政府。9月,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成立,滕代遠任書記。11月,紅5軍軍長彭德懷、政治委員滕代遠率紅5軍主力轉入井岡山地區後,王首道任湘鄂贛邊特委書記;黃公略率紅5軍一部在湘鄂贛邊地區堅持遊擊戰爭,1929年4月改稱紅軍湘鄂贛邊境支隊,黃公略任支隊長,張啟龍任政治委員。紅軍支隊和當地遊擊隊經過艱苦鬥爭,在平江、瀏陽、大冶、陽新、修水、銅鼓等縣境內,開辟了數塊根據地。8月,彭德懷、滕代遠率紅5軍主力返回湘鄂贛邊後,於9月與紅軍支隊合編重新組建紅5軍。10月,湘鄂贛革命委員會成立。此後,紅5軍乘蔣馮閻戰爭期間駐湘鄂贛邊地區國民黨軍兵力薄弱之機,分兵展開活動,並幫助組建了湘鄂贛蘇區紅軍獨立師。
1930年6月,湘東北的平江、瀏陽,鄂東南的大冶、陽新、通山、崇陽、通城和贛西的修水、銅鼓、萬載等地,大都已成為蘇區。同時,紅軍第3軍團組成,彭德懷任前委書記兼總指揮,滕代遠任政治委員,轄第5、第8軍。隨後,紅軍獨立師擴編為紅軍第16軍,亦歸紅3軍團建製。8月,紅3軍團編入紅軍第一方麵軍。9月,紅一方麵軍從湘東地區轉向贛西南地區,紅16軍留在湘鄂贛蘇區。湘鄂贛蘇區在反對國民黨軍“清剿”“圍剿”的鬥爭中得到鞏固和發展。1931年7月,中共湘鄂贛省委組成,李宗白任書記(後林瑞笙)。同時,湘鄂贛省紅軍總指揮部成立,孔荷寵任總指揮,黃誌競任政治委員。10月,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成立,賴汝樵任主席(後王亞德)。在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領導下,建立了20多個縣的中共組織和17個縣蘇維埃政府,以及各級共青團、工會、婦女會、互濟會等群眾組織,發展了工業、軍工和農業生產,建立了教育、文化、衛生等機構,蘇區建設得到全麵發展。1934年1月,陳壽昌任中共湘鄂贛省委書記,徐彥剛任湘鄂贛軍區司令員。從1933年9月開始,在國民黨軍的反複圍攻下,湘鄂贛蘇區紅軍和地方武裝遭到嚴重損失。到1934年8月,湘鄂贛蘇區變成遊擊區。
閩浙贛蘇區
Min-Zhe-Gan Suqu
閩浙贛蘇區 Fujian-Zhejiang-Jiangxi Soviet Area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福建、浙江、江西三省邊界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區域。
1928年1月,以方誌敏為書記,黃道、邵式平等為委員的中共江西省弋陽、橫峰、貴溪、鉛山、上饒五縣工作委員會在贛東北弋陽、橫峰地區領導農民舉行起義,組成工農革命軍(當時稱土地革命軍),就地開展遊擊戰爭。5月,弋陽、橫峰分別建立了縣蘇維埃政府。1929年3月,中共信江特委成立,唐在剛任特委書記,建立了以弋陽、橫峰北部山區為中心的蘇區。10月,信江蘇維埃政府成立,方誌敏任主席。此後,弋陽、橫峰、德興的大部地區和上饒小部分地區成為較鞏固的蘇區,並同新開辟的貴溪、餘江、萬年蘇區連成一片。1928年10月,福建崇安縣(今武夷山市)農民起義組成的遊擊隊,開始創建閩北蘇區。其遊擊區逐漸擴展到浦城、建陽等縣,同信江蘇區和紅軍的鬥爭遙相呼應。
1930年7月,中共信江特委改稱中共贛東北特委,並組成紅軍第10軍,周建屏任軍長,吳先民代政治委員(後邵式平任政治委員),同時成立中共紅10軍前敵委員會,胡庭銓任書記。8月,信江蘇區改稱贛東北蘇區,閩北蘇區劃歸贛東北蘇區。1930年11月~1931年5月,取得第一、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1931年3月,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成立,方誌敏任主席。9月,中共贛東北省委成立,萬永誠任書記。由於“肅反”的嚴重擴大化和第三次反“圍剿”的失利,蘇區受到嚴重破壞。1932年7月~1933年1月,取得第四次反“圍剿”勝利。1932年12月,贛東北蘇區擴大到福建的崇安,浙江的開化,江西的弋陽、橫峰,安徽的婺源(今屬江西)等20多個縣境。中共贛東北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改稱中共閩浙贛省委和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贛東北軍事委員會改稱閩浙贛軍區總指揮部,唐在剛任總指揮,中共中央代表曾洪易兼任政治委員。1934年10月,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即紅7軍團)到達閩浙贛蘇區,11月與紅10軍合編為紅10軍團,方誌敏任軍政委員會主席,劉疇西任軍團長,樂少華任政治委員,並轉入外線作戰。1935年1月,部隊返回贛東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軍襲擊,受到很大損失,方誌敏、劉疇西被俘後犧牲。此後,閩浙贛蘇區被國民黨軍占領,蘇區變為遊擊區。
湘贛蘇區
Xiang-Gan Suqu
湘贛蘇區 Hunan-Jiangxi Soviet Area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區域。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929年1月,紅軍第4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閩西挺進後,留在當地的部分紅軍和各縣赤衛隊,在中共湘贛邊特委領導下,同轉至湘贛地區的紅4軍第5縱隊一起,經過艱苦鬥爭,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根據地中心由井岡山轉到永新。1930年2月,中共湘贛邊特委和贛西、贛南特委合並組成贛西南特委,原湘贛邊蘇區各縣分屬湘東特委和贛西南特委西路行委領導。1931年7月,中共湘東南特委(由湘東特委改組)、湘南特委和贛西南特委的西路、南路、北路三個分委所轄的贛江以西地區合並為湘贛省。8月1日,中共湘贛臨時省委成立(10月8日,正式成立省委),王首道任書記;湘贛省蘇維埃政府同時成立,袁德生任主席。此後,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領導紅軍和遊擊隊發動群眾,深入進行土地革命,開展遊擊戰爭,擴大紅軍,並組建了紅軍獨立第1、第3師等地方武裝,建立了永新、寧岡、蓮花、上猶、崇義等十幾個縣蘇維埃政府。湘贛紅軍和遊擊隊粉碎了國民黨軍三次“圍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