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e People’s Anti-Japan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ollege 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培養和訓練軍事政治幹部的高等學府。
1936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成立,簡稱“抗大”,毛澤東任教育委員會主任兼政治委員,林彪任校長。1937年1月19日,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並隨中共中央機關遷至延安,同時將駐甘肅慶陽地區的紅大第三科改為附設步兵學校。毛澤東為“抗大”製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並多次到校作報告和講課。他的哲學著作《實踐論》《矛盾論》就是在抗大的演講。林彪、徐向前先後任校長和代校長,李井泉任政治委員,劉伯承、羅瑞卿、滕代遠、何長工、彭紹輝先後任副校長,羅瑞卿、劉亞樓、許光達、何長工先後任教育長,傅鍾、莫文驊、張際春、李井泉先後任政治部主任,劉亞樓、許光達、陳伯鈞、王智濤先後任訓練部長,楊立三、楊至成、周文龍先後任校務部長,莫文驊、胡耀邦、徐文烈先後任政治部副主任。
抗大學員以從部隊抽調幹部為主,並招收從全國各地奔赴延安的愛國青年。全校學員最多時達1萬餘人,其中女學員1 000餘人。學習內容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毛澤東的軍事思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革命戰爭和戰略問題、抗日遊擊戰爭和軍事常識等,還有國內外形勢教育及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教育。采取啟發式、研究式和實驗式教學方法,軍事、政治、文化並重,特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理論聯係實際,學以致用。學員邊學習,邊戰鬥,邊生產。隨著形勢發展需要,抗大於1939年7月開始,先後遷至山西省武鄉縣蟠龍鎮以及河北省邢台縣漿水鎮辦學,1943年春遷回陝北綏德。1939年春~1945年春,還陸續在晉冀魯豫、晉察冀、山東、華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據地建立了14所抗大分校。
抗大第一分校 1938年12月,駐甘肅省慶陽地區的抗大第5大隊和駐陝西省洛川地區的抗大第6大隊,駐延安地區的抗大第3、第4大隊和陝北公學栒邑(今旬邑)分校及西北抗日青年訓練班各一部,在陝西延長縣會合後,東渡黃河,於1939年2月到達太行山區,正式成立抗大第一分校(歸八路軍總部建製),對外又稱國民革命軍第18集團軍隨營學校。11月,第一分校遷至山東省沂水,後轉戰於莒縣、臨沂、沭水、費城和江蘇省贛榆等地辦學。1943年3月縮編為山東軍區教導第1團。1945年10月,教導第1團到達吉林通化,以後編為東北軍政大學吉遼分校。何長工、周純全、黃歐東、李培南、張雄、袁仲賢、閻捷三、劉浩天、張仁初、韋國清、孫繼先、袁也烈、廖海光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
抗大第二分校 1938年12月,以駐陝北蟠龍地區的抗大第7大隊和駐瓦窯堡的抗大第1大隊第1支隊為基礎,與抗大第2、第3、第4大隊和陝北公學栒邑分校、西北抗日青年訓練班各一部,合編組建抗大第二分校。該校成立後,學員分別由陝北和關中出發,於1939年2月到達河北省靈壽縣陳莊辦學。9月又遷到韓信台和唐縣、完縣(今順平)邊境的神南地區。1943年2月返回陝北綏德,並入抗大總校。陳伯鈞、邵式平、孫毅、徐德操、袁子欽、李誌民、唐子安、陶漢章、張平凱、吳先恩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
抗大第三分校 1939年7月,抗大總校離開延安後,以留在當地的部分教職員和第1、第2、第5大隊各一部為基礎,組建抗大第三分校。許光達、陳奇涵、郭化若、張振風(莊田)、張正光、李逸民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1941年10月,工程學校和炮兵團教導營並入第三分校。11月11日,第三分校改稱軍事學院。
抗大第四分校 1940年3月,新四軍第6支隊隨營學校擴建為抗大第四分校。6月,抗大總校第一華中派遣大隊與第四分校會合,加強了該校的力量。彭雪楓、鄧子恢、張愛萍、吳芝圃、張震、蕭望東、方中鐸、劉清明、李幹輝、馮文華、陳銳霆、張明河、邱一涵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分校轉戰於皖蘇地區。7月,隸屬八路軍第4縱隊。1941年1月,隸屬新四軍第4師。1944年9月新四軍第4師師長彭雪楓在戰鬥中犧牲後,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政治部決定,將抗大第四分校改名“雪楓軍政大學”。
抗大第五分校 1940年11月,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軍政幹部學校、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幹部學校、新四軍皖東幹部學校於江蘇鹽城合並組建抗大第五分校。1941年4月,抗大總校第2華中派遣大隊與第五分校會合,加強了分校的力量。陳毅、黃克誠、吳勝坤、洪學智、賴傳珠、馮定、謝祥軍、餘立金、薛暮橋、張興發、王信虎、賀敏學、唐克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1941年10月,分校編為“華中抗大總分校”,並組建新的抗大第五分校。1942年底,部隊精簡,抗大第五分校停辦。1944年夏,恢複抗大第五分校。日本投降後,該校改編為新四軍蘇北軍區鹽阜軍分區獨立旅。
抗大第六分校 1940年11月,抗大第4團大部、第1團一部和八路軍第129師隨營學校,於冀豫邊涉縣合編組成抗大第六分校。劉忠、黃歐東、姚繼鳴、鐵堅、胥光義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1941年4月,分校並入抗大總校。1943年初,以抗大總校返回陝北時留下的基本科第1、第2營為基礎,從校直和各隊抽調部分幹部,組建新的抗大第六分校。徐深吉、袁子欽、胡漢標、張力雄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同年冬,該校一部改編為太行大隊,抗大第六分校撤銷。
抗大第七分校 1941年7月,以八路軍第120師教導團為基礎,於山西興縣組建抗大第七分校。周士第、徐文烈、喻楚傑、楊尚高擔任分校領導工作。1943年1月,第七分校西渡黃河,挺進陝西省綏德地區,其營連幹部隊並入抗大總校。3月,分校附設的陸軍中學南下陝西省合水縣,編為抗大第七分校第1大隊。不久,又組建第2、第3大隊,並組成新的第七分校領導機構。彭紹輝、張啟龍、喻楚傑、楊尚高、康永和、方複生等擔任過分校領導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第七分校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