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政治大學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ollege of the CPLA
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訓練和培養軍事、政治幹部的學校。
為適應抗日戰爭勝利後形勢的需要,人民解放軍以各地的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分校為基礎,陸續組建訓練和培養軍隊幹部及地方青年學生的軍事政治學校。這些學校的教學內容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毛澤東軍事思想等基礎理論;解放戰爭的作戰方針和作戰原則;國內外形勢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攻防戰術和射擊、刺殺、投彈等技術。教學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理論聯係實際,學以致用。隨著形勢的發展,這些軍事政治學校先後擴建為東北、華北、華東、西北、中原、中南、西南等軍事政治大學(簡稱“軍大”)。
東北軍事政治大學 1945年10月,抗大總校及第一、第三分校離開陝西省延安,12月到達吉林省通化地區組建東北軍事政治大學。林彪兼任校長,彭真兼任政治委員(1946年6月林彪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何長工任副校長(後朱瑞、倪誌亮),吳溉之任副政治委員,陳伯鈞任教育長(後曾國華),徐文烈任政治部主任(後劉型)。下設東滿、南滿、西滿、北滿、冀察熱遼5所分校及第1、第2支隊。1949年7月,東北軍政大學大部遷至武漢,改稱華中軍政大學。留下的東北軍政大學一部組成東北軍事政治學校。1950年,東北軍事政治學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高級步兵學校。
華北軍事政治大學 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決定,委托中共華北局辦一所大軍校。經過籌備,由晉察冀軍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與步兵學校、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等單位合並,組成華北軍事政治大學,7月1日正式開學。葉劍英任校長兼政治委員(1950年1月朱良才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副校長(後曾湧泉、譚家述),朱良才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家述任教育部部長。下設8個大隊及步兵學校、婦女學校、高級幹部隊和台灣隊。1950年8月,華北軍政大學改編為華北陸軍軍官學校,後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高級步兵學校。
華東軍事政治大學 1946年春,抗大第四、第九分校與蘇中公學、華中野戰軍隨營幹部學校合並組建華中雪楓大學(以新四軍原第4師師長彭雪楓的名字命名)。粟裕兼任校長,張崇文任副校長。12月,八路軍山東軍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雪楓大學、自廣東北撤的東江縱隊幹部隊、淮南隨營學校和山東軍區通信學校5個單位合並,組建華東軍事政治大學。張雲逸兼任校長,餘立金、曾生任副校長。1947年夏,華東野戰軍組建隨營幹部學校(1949年春改稱第三野戰軍軍事政治幹部學校)。陳毅兼任校長,劉季平任副校長。1949年7月,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部、第三野戰軍軍事政治幹部學校與華東軍事政治大學合並,組建新的華東軍事政治大學。陳毅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陳士榘任副校長,鍾期光任副政治委員,聶鳳智任教育長,餘立金任政治部主任。下設浙江、福建、山東等分校。1951年1月,以華東軍政大學和華北軍政大學各一部為基礎,在南京組建軍事學院;華東軍政大學一部另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高級步兵學校。
西北軍事政治大學 1946年7月,晉綏野戰軍隨營幹部學校改稱賀龍中學。賀龍兼任校長,彭德(後李長路)任副校長。1948年7月,賀龍中學與晉綏軍區步兵學校在山西省臨汾地區合並,組建西北人民軍事政治大學(後移駐西安)。賀龍兼任校長,李長路、鍾師統任副校長,黃榮忠任教育長,胡光任政治部主任。1950年1月,西北軍政大學奉命停辦,大部於2月遷至重慶,與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合並。同年11月,留在西安的西北軍政大學一部與第7軍領導機關合並,組建西北軍區軍官學校,後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步兵學校。
中原軍事政治大學 1945年冬,以抗大第六分校為基礎組建晉冀魯豫軍區軍事政治大學。滕代遠兼任校長,徐深吉任副校長(後周恩城)。1948年5月,該校大部與晉察冀軍區軍事政治幹部學校合並,組建華北軍事政治大學。同年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隨營學校與豫西軍政幹校合並,在河南省寶豐縣成立鄂豫陝軍事政治大學。9月,中原軍區將鄂豫陝軍事政治大學擴建為中原軍事政治大學。劉伯承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譚家述任副校長兼教育長。1949年5月,中原軍政大學遷南京,改稱第二野戰軍軍事政治大學。劉伯承兼任校長和政治委員,劉華清任黨委書記兼政治部副主任,徐立行任教育長。11月,第二野戰軍軍政大學移駐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