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討好”佛菩薩更靠譜一些——堅持造善業、淨煩惱,也不要看不起別人。
外在的傷害可能會帶來“痛”,心裏的傷害才會帶來“苦”
問:法師,佛教講一個“忍”字,可是當我們遭遇陷害、誹謗、中傷時往往可能帶來身心兩方麵的傷害,輕者毀名譽,重者可能失財失人失心,麵對這些傷害我們就隻能忍嗎?
學誠法師:外在的傷害可能會帶來“痛”,心裏的傷害才會帶來“苦”。比如做手術,要開刀,雖然身體也痛,但不會感到“痛苦”。相反,內心會因對康複的期待而感到快樂。所以,痛苦與否的根本在於自己的心態。
“金剛怒目”
問:師父,我能對失誤者做到以德報怨,但對故意使壞者,我就先亮劍,再漠視或平和,以使對方知道忍不是懦弱,而是大度,才有慚愧心。我這麼做對嗎?
學誠法師:真正的忍辱,內心並不覺得痛苦難忍,因為忍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能戰勝自己的煩惱。我們投身與他人唇槍舌劍或憤怒對抗之中,隻是因為自己與對方有著同樣的煩惱,還不具有化解的智慧和強大的內心力量,這又如何能夠幫助他人改變觀念、淨化煩惱?忍辱,不是忍外在,而是淨化自己的煩惱。自己心中沒有煩惱,慈心一片時,才能自在幫助他人,或柔和勸誡,或金剛怒目。菩薩的“金剛怒目”,雖然外在是霹靂手段,內心卻平靜無波;凡夫的“以直報怨”,口上說要化導他人,內心其實是嗔火熊熊。
“疾惡如仇”好不好
問:法師好,“慈悲心”和“疾惡如仇”的這個度在哪裏?
學誠法師:疾惡如仇,所針對的是“惡”,在佛法中即是“煩惱”,而不是人。很多人疾惡如仇,是嗔心在主導,本身就是惡業。佛菩薩之慈悲,是先降伏自己的煩惱,再想辦法幫助他人去除煩惱,慈悲本身就包含了“去惡”的內涵。
為什麼“揚人惡,即是惡”
問:師父,《菩提道次第廣論》上說:“乞者來作種種邪行,應無厭患。雖見乞者欺詐等過,無宣布心。”《弟子規》上也說:“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但弟子疑惑,我們不應該揚善止惡嗎?
學誠法師:古訓言“隱惡揚善”,其中大有深意。
對過失者來說,絕大部分人被揭露時都會惱羞成怒,越是受到指責批評,越是逆反、嗔恨,在這種心理驅動下,很可能做出更大的錯事,如言“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對社會而言,總是去宣揚陰暗麵,更容易使人心晦暗、墮落;對批評者而言,揭露他人過失,往往出於嗔心的主導,而非真正想幫助別人。真想去幫助犯錯的人乃至饒益社會,不是靠宣揚過失,而是靠正確的引導和良好環境的熏陶,靠關愛、包容和輸入善法。隻有在特定的情況下可以明宣過失:具足悲智的善知識幫助弟子,執法機構震懾不正之風等;對普通的個人而言,不應去宣揚他人的過失,因為這有百害而無一利。
學誠法師:“討好”佛菩薩更靠譜一些——堅持造善業、淨煩惱,也不要看不起別人。
外在的傷害可能會帶來“痛”,心裏的傷害才會帶來“苦”
問:法師,佛教講一個“忍”字,可是當我們遭遇陷害、誹謗、中傷時往往可能帶來身心兩方麵的傷害,輕者毀名譽,重者可能失財失人失心,麵對這些傷害我們就隻能忍嗎?
學誠法師:外在的傷害可能會帶來“痛”,心裏的傷害才會帶來“苦”。比如做手術,要開刀,雖然身體也痛,但不會感到“痛苦”。相反,內心會因對康複的期待而感到快樂。所以,痛苦與否的根本在於自己的心態。
“金剛怒目”
問:師父,我能對失誤者做到以德報怨,但對故意使壞者,我就先亮劍,再漠視或平和,以使對方知道忍不是懦弱,而是大度,才有慚愧心。我這麼做對嗎?
學誠法師:真正的忍辱,內心並不覺得痛苦難忍,因為忍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能戰勝自己的煩惱。我們投身與他人唇槍舌劍或憤怒對抗之中,隻是因為自己與對方有著同樣的煩惱,還不具有化解的智慧和強大的內心力量,這又如何能夠幫助他人改變觀念、淨化煩惱?忍辱,不是忍外在,而是淨化自己的煩惱。自己心中沒有煩惱,慈心一片時,才能自在幫助他人,或柔和勸誡,或金剛怒目。菩薩的“金剛怒目”,雖然外在是霹靂手段,內心卻平靜無波;凡夫的“以直報怨”,口上說要化導他人,內心其實是嗔火熊熊。
“疾惡如仇”好不好
問:法師好,“慈悲心”和“疾惡如仇”的這個度在哪裏?
學誠法師:疾惡如仇,所針對的是“惡”,在佛法中即是“煩惱”,而不是人。很多人疾惡如仇,是嗔心在主導,本身就是惡業。佛菩薩之慈悲,是先降伏自己的煩惱,再想辦法幫助他人去除煩惱,慈悲本身就包含了“去惡”的內涵。
為什麼“揚人惡,即是惡”
問:師父,《菩提道次第廣論》上說:“乞者來作種種邪行,應無厭患。雖見乞者欺詐等過,無宣布心。”《弟子規》上也說:“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但弟子疑惑,我們不應該揚善止惡嗎?
學誠法師:古訓言“隱惡揚善”,其中大有深意。
對過失者來說,絕大部分人被揭露時都會惱羞成怒,越是受到指責批評,越是逆反、嗔恨,在這種心理驅動下,很可能做出更大的錯事,如言“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對社會而言,總是去宣揚陰暗麵,更容易使人心晦暗、墮落;對批評者而言,揭露他人過失,往往出於嗔心的主導,而非真正想幫助別人。真想去幫助犯錯的人乃至饒益社會,不是靠宣揚過失,而是靠正確的引導和良好環境的熏陶,靠關愛、包容和輸入善法。隻有在特定的情況下可以明宣過失:具足悲智的善知識幫助弟子,執法機構震懾不正之風等;對普通的個人而言,不應去宣揚他人的過失,因為這有百害而無一利。
反過來,多讚揚他人的品德、優點,有助於對方改過、進步,“人知之,愈思勉”;也有利於集體的團結;還能破除自己的執著,增長自心的善法,因為一般人總是關注自己,很難真心去誇獎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