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識的新向度(1 / 3)

正是這些瞬間啟示了我,讓我思考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

張國龍:您的散文中有不少“曆史文化尋根”的篇章。但您對曆史文化的書寫,似與上世紀90年代以來流行的“文化散文”大相徑庭。請簡要談談您的“文化觀”,以及您書寫曆史文化的策略。

熊育群:我不太認可“曆史文化尋根”的說法,這與我前麵說到的散文觀是一致的。我寫曆史,是因為我感受到了它的氣息,它就在我生活的時空裏,我感覺到了它的存在,曆史文化在我隻是呈現事物的一種工具,它不是目的,通過它我找到現實與過去的對接,把我們看不到的事物延伸過來,我在乎的是從前的氣息,我感覺到了這樣的氣息,場,我要把這已經虛妄了的氣息表現出來,把這種存在再現出來。我還在乎的是這一過程所表現出的時間的縱深感,也就是說,我還是不能擺脫生命意識,這是超越自身的更宏大的生命意識。人類在傳遞生命,當然還有傳遞中的文化,作為一個詩人我對此不可能不敏感。

這也許是一種生命現象,一個人當他過了不惑之年,他就像爬到了生命的又一個製高點上,他的眼光從自己的腳跟前伸展開來了,他看到的不再隻是現實中活著的,還看見了遠處消失的,那些過去認為十分遙遠的,現在感覺逼近了。因為有了這樣的感覺我才進入曆史,才有曆史文化題材的抒寫,沒有感覺我是寫不了的。

文化隻有與個體的生命結合才是活的,那些活在每個心靈之上的文化才是我能夠感知的。否則,它就是知識,是脫離個體感知的抽象的文化知識,這樣的寫作是知識傳播,而非文學的性靈抒寫。

所以我的曆史文化散文不會有完整的曆史,它們是斷續的、跳躍的,曆史永遠是跟隨人的心靈意誌的,或者是時空的感覺,或者是一個抽象出來的象征符號,我要表達的是心靈史,是消失了的生命的現場。我隻要抓住自己的一種感覺,一切都會在這種感覺中展開。往往在寫作中,我會重新發現曆史,特別是民間的曆史。這與行走和閱讀有關。如果隻是躲在書齋裏,就很難有新的發現。人類活動留下的一切痕跡從廣義上說都是文化。

張國龍:您在散文中執著地追尋曆史文化記憶,對傳統文化的迷戀甚至達到了全盤接受、認同的程度。而您似乎不屑驚鴻一瞥於當下文化景觀,偶有碰觸,多流瀉出失望與倦怠之情,竟無一讚詞。加上您對當下生活的疏離,讀您的散文間或有“生活在別處”之感。倘若您在緬懷、追索曆史文化記憶時保持著更為公允的批判意識,倘若能以開放、多元的胸襟給予當下文化景觀多一點關注,或許將使您的散文具有更為強勁的藝術感染力。不知您是否注意到了您散文中所呈現出的此種文化心態?

正是這些瞬間啟示了我,讓我思考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

張國龍:您的散文中有不少“曆史文化尋根”的篇章。但您對曆史文化的書寫,似與上世紀90年代以來流行的“文化散文”大相徑庭。請簡要談談您的“文化觀”,以及您書寫曆史文化的策略。

熊育群:我不太認可“曆史文化尋根”的說法,這與我前麵說到的散文觀是一致的。我寫曆史,是因為我感受到了它的氣息,它就在我生活的時空裏,我感覺到了它的存在,曆史文化在我隻是呈現事物的一種工具,它不是目的,通過它我找到現實與過去的對接,把我們看不到的事物延伸過來,我在乎的是從前的氣息,我感覺到了這樣的氣息,場,我要把這已經虛妄了的氣息表現出來,把這種存在再現出來。我還在乎的是這一過程所表現出的時間的縱深感,也就是說,我還是不能擺脫生命意識,這是超越自身的更宏大的生命意識。人類在傳遞生命,當然還有傳遞中的文化,作為一個詩人我對此不可能不敏感。

這也許是一種生命現象,一個人當他過了不惑之年,他就像爬到了生命的又一個製高點上,他的眼光從自己的腳跟前伸展開來了,他看到的不再隻是現實中活著的,還看見了遠處消失的,那些過去認為十分遙遠的,現在感覺逼近了。因為有了這樣的感覺我才進入曆史,才有曆史文化題材的抒寫,沒有感覺我是寫不了的。

文化隻有與個體的生命結合才是活的,那些活在每個心靈之上的文化才是我能夠感知的。否則,它就是知識,是脫離個體感知的抽象的文化知識,這樣的寫作是知識傳播,而非文學的性靈抒寫。

所以我的曆史文化散文不會有完整的曆史,它們是斷續的、跳躍的,曆史永遠是跟隨人的心靈意誌的,或者是時空的感覺,或者是一個抽象出來的象征符號,我要表達的是心靈史,是消失了的生命的現場。我隻要抓住自己的一種感覺,一切都會在這種感覺中展開。往往在寫作中,我會重新發現曆史,特別是民間的曆史。這與行走和閱讀有關。如果隻是躲在書齋裏,就很難有新的發現。人類活動留下的一切痕跡從廣義上說都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