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年與600年
9和6,是方向不同的同一個數字,貴州與這兩個數字的巧合成了貴州。在900年前貴州就叫貴州,但600年後,貴州才真正成立了貴州省,即明朝永樂十一年,也就是1413年。
900年前的宋朝,宋徽宗派田祐恭以軍事手段“拓地二千裏”,將大小五十個部落消滅後,建立了“一廂情願”的“行政區”,將黔地取名為貴州,意在讓諸部落以和為貴,形成一個統一的集大而貴的局麵,因此“貴州”在宋朝得名,而事實上田祐恭無法撼動貴州各大小土司,田祐恭的後裔反而演變成了思南、思州兩大土司,轄舞陽河、烏江流域,後來成為明朝統一邊疆的障礙。
到了明朝,朱元璋吸取宋朝的教訓,不能隻有一個空洞的名稱,為了真正的統一邊疆,在貴州境內(主要是驛道沿線)設立了24個衛所,每一個衛所屯軍5600人,統領左、右、前、後、中5個千戶所,每一個千戶所屯軍1120人,正千戶1人,副千戶2人;每一個千戶所下麵設十個百戶所,百戶所屯軍112人,由正、副百戶統領;每百戶統領2個總旗,總旗領5個小旗,小旗領兵10人。朱元璋這個屯軍的結構,通過驛道連成一張網,各軍事要點相互呼應,形成不可動搖的軍事堡壘,維護著明朝政令的暢通。
為了國家的政令暢通並發揮作用,朱元璋在用武力消滅了不願歸附的土司後,在軍事上采用屯軍製度。為了達到長治久安,下令讓土司們送子弟進入明朝的國子監學習儒學,有違令者不得繼承土司的職務,力求讓土司們在思想上與漢族文化交流溝通,相互間增進友誼,避免文化上的差異導致紛爭與戰亂,便於國家的統一。但是,時光短暫,朱元璋沒有來得及看到貴州建省,就離開了人世,貴州仍然分屬於四川、雲南、廣西。直到永樂十一年,也就是1413年,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在消滅了宋朝進入貴州的思南、思州兩大土司後,才正式成立貴州布政使司,作為全國十三個布政司之一。因此,從這些曆史史實看來,貴州建省隻有600年。
明朝人物與明朝環境
明朝的將軍和官員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文武雙全,帶兵打仗的將軍大多是精通儒學的文人,他們不僅需要接受儒學的嚴格教育,還要習武健身。這也是他們能夠駕馭西南邊疆複雜局麵的重要原因,這與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教育思想有關係,朱元璋十分重視儒學的教化。朱元璋並不像明朝曆史演繹的那樣粗暴,他先後七次派使臣說服元梁王歸順,梁王不但不聽,反而將使臣殺害,朱元璋被逼無奈隻好用武力消滅梁王。朱元璋在處理國事的百忙中,一直都在注釋一本書——《道德經》,最後寫成《道德經注》。這本書一直陪伴他一生,成為治國的助手。
900年與600年
9和6,是方向不同的同一個數字,貴州與這兩個數字的巧合成了貴州。在900年前貴州就叫貴州,但600年後,貴州才真正成立了貴州省,即明朝永樂十一年,也就是1413年。
900年前的宋朝,宋徽宗派田祐恭以軍事手段“拓地二千裏”,將大小五十個部落消滅後,建立了“一廂情願”的“行政區”,將黔地取名為貴州,意在讓諸部落以和為貴,形成一個統一的集大而貴的局麵,因此“貴州”在宋朝得名,而事實上田祐恭無法撼動貴州各大小土司,田祐恭的後裔反而演變成了思南、思州兩大土司,轄舞陽河、烏江流域,後來成為明朝統一邊疆的障礙。
到了明朝,朱元璋吸取宋朝的教訓,不能隻有一個空洞的名稱,為了真正的統一邊疆,在貴州境內(主要是驛道沿線)設立了24個衛所,每一個衛所屯軍5600人,統領左、右、前、後、中5個千戶所,每一個千戶所屯軍1120人,正千戶1人,副千戶2人;每一個千戶所下麵設十個百戶所,百戶所屯軍112人,由正、副百戶統領;每百戶統領2個總旗,總旗領5個小旗,小旗領兵10人。朱元璋這個屯軍的結構,通過驛道連成一張網,各軍事要點相互呼應,形成不可動搖的軍事堡壘,維護著明朝政令的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