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對戰爭與和平的看法(1 / 3)

“和為貴”是孔子人生哲學的一個要旨,主張人際關係應和睦相處,這意義延伸到當前國家的處境,則為“和平統一是可貴的”。

孔子的統一思想,在下麵的兩段話裏表現出來。他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自然是國家在維持統一的局麵下,“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則是國家處於分裂的狀態。孔子肯定前者而譴責後者,他的觀念若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乃是認為:領導階層、政治措施及國防軍事實現製度化,則國家情勢將會上軌道。

孔子評論管仲時說:“管仲相桓公,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在這裏,孔子明白地指出,國家統一給人民帶來的好處。國家分裂,則易為外族所乘,外強勢力的進入,更加深國家的分裂,國家分裂的激化,則導致同胞自相殘殺。覽觀當代的曆史,南北韓戰爭與南北越戰爭的慘痛經驗,曆曆在目。孔子這話應用到今天,其意則為:國家統一,免於被帝國主義所侵害,這對人民有極大的好處。“民到於今受其賜!”這正是飽嚐國家分裂痛苦的曆史見證者,深刻體認到國家給人民帶來的好處後所發出的心聲!

孟子:“定於一”

孟子譴責當時的割據戰爭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對於貧富的兩極化,他也提出沉痛的抗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孟子的政治思想,在反映民情、主張“民為貴”及“定於一”這方麵,對中國曆史起了推動作用。

戰亂加上為政不良,使人民生活“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這種景況,促使孟子十分關切如何“保民”和促進國家的統一。如何才能“安定於統一”?孟子要求統治集團首先應停止武力的競爭。他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一場仗打下來,死傷的都是自己的同胞,打仗就是殺人,所以他說:

“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結束軍事爭戰的行動,是人民“引領”盼望的,所以他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孟子還提到進行或停止軍事行動,應取決於民意:“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基本上,孟子是主張和平統一的,但是,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武力劇烈對峙的階段,所以孟子又提出統一的軍事行動要取決於“民悅”與否。

孟子主張停止用武,而後進行道德性的政治競賽。在這方麵,雖然儒家說了不少迂闊的話,不過孟子提出內政改革的綱要中,有關“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等主張,確是當務之急。孟子認為,有固定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即《滕文公上》言“有恒產者有恒心”。安定人民生活,給民眾以教育,“謹庠序之教”,以此“保民”則達成統一的基本前提(“保民而王”)。

“和為貴”是孔子人生哲學的一個要旨,主張人際關係應和睦相處,這意義延伸到當前國家的處境,則為“和平統一是可貴的”。

孔子的統一思想,在下麵的兩段話裏表現出來。他說:“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自然是國家在維持統一的局麵下,“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則是國家處於分裂的狀態。孔子肯定前者而譴責後者,他的觀念若用現代的語言來表達,乃是認為:領導階層、政治措施及國防軍事實現製度化,則國家情勢將會上軌道。

孔子評論管仲時說:“管仲相桓公,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在這裏,孔子明白地指出,國家統一給人民帶來的好處。國家分裂,則易為外族所乘,外強勢力的進入,更加深國家的分裂,國家分裂的激化,則導致同胞自相殘殺。覽觀當代的曆史,南北韓戰爭與南北越戰爭的慘痛經驗,曆曆在目。孔子這話應用到今天,其意則為:國家統一,免於被帝國主義所侵害,這對人民有極大的好處。“民到於今受其賜!”這正是飽嚐國家分裂痛苦的曆史見證者,深刻體認到國家給人民帶來的好處後所發出的心聲!

孟子:“定於一”

孟子譴責當時的割據戰爭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對於貧富的兩極化,他也提出沉痛的抗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孟子的政治思想,在反映民情、主張“民為貴”及“定於一”這方麵,對中國曆史起了推動作用。

戰亂加上為政不良,使人民生活“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凶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這種景況,促使孟子十分關切如何“保民”和促進國家的統一。如何才能“安定於統一”?孟子要求統治集團首先應停止武力的競爭。他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一場仗打下來,死傷的都是自己的同胞,打仗就是殺人,所以他說:

“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結束軍事爭戰的行動,是人民“引領”盼望的,所以他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孟子還提到進行或停止軍事行動,應取決於民意:“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基本上,孟子是主張和平統一的,但是,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武力劇烈對峙的階段,所以孟子又提出統一的軍事行動要取決於“民悅”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