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禮樂文明關注人格的養成,這種人格是一種道德的人格,而不是勇士或智者的人格,這規範了日後中華民族的基本目標,即修養成為道德高尚的人。祭公謀父在勸諫好戰的周穆王時,就指出:“先王耀德不觀兵。……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至於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國語·周語上》)這裏指出了勇武的不足用和戰爭的不當用,而認為周之所以能王天下就在於代代君王能自修德行,進而使天下之人皆心向往之。所以,在周人的思想中,道德人格是最高的人格,禮樂文明就是為了更好地培養道德人格而設計的。
其次,禮樂文明注重外在行為規範和內在心理情感的協和,這就規定了後世中華民族內在化傾向中身心並重的基本理路。禮樂文明在當時的情況下,主要是針對士大夫以上的統治階層的,而按照周代的認識,一個合格的統治者必須是個有德的人,而德和禮之間有天然的聯係,禮是德的節文,古代有德者的一切正當行為的方式彙集下來便成為後代的禮。因此一個統治者,外在的行為和儀止應當是遵循、符合禮製規範的,內在的心靈則應當是敬天、崇德、愛民而寡欲的,也就是說,一個統治者必須內外、身心都是優良的。
再次,禮樂文明作為“以德配天”思維下的具體方法,實際上具有超越的指向,即通過禮樂文明養成的人、始終依照禮樂文明生活的人,就是有德的人、至德的人,而這樣的人就可以向上通達於天。因此,正如餘敦康先生指出的,在周人的思想中“天與人是可以合一的,隻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遵守製度化的交通規則,通過理性認識和品德修養的雙重努力,就能把人的世界提升到神的世界”。
禮樂文明在春秋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推進,尤其是當時代的現實變為“禮崩樂壞”之後,禮樂的有效性、正當性、合理性何在,成了人們探討的最主要問題。針對禮樂文明的有效性問題,曹劌指出:“夫禮,所以整民也。”(《左傳·莊公二十三年》)禮樂對於政治和社會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是用來協調民眾、使生活和諧的最佳方法。因此,當時的士大夫階層都認為,要想改變春秋之衰世的現狀,需要恢複禮樂之治,但他們也大都認識到,簡單地從典章製度上恢複周禮是不可能的,因為這樣的恢複隻是徒有其表、無有其實的。因此,必須重新為禮樂文明賦予內涵與深意,並重新在人心中建立起禮樂文明的根基。應當說,這條思路對後來孔子的以仁統禮進而達到仁禮雙彰的思想,有著重要影響。
首先,禮樂文明關注人格的養成,這種人格是一種道德的人格,而不是勇士或智者的人格,這規範了日後中華民族的基本目標,即修養成為道德高尚的人。祭公謀父在勸諫好戰的周穆王時,就指出:“先王耀德不觀兵。……昔我先王世後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不敢怠業,時序其德,纂修其緒,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至於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弗欣喜。”(《國語·周語上》)這裏指出了勇武的不足用和戰爭的不當用,而認為周之所以能王天下就在於代代君王能自修德行,進而使天下之人皆心向往之。所以,在周人的思想中,道德人格是最高的人格,禮樂文明就是為了更好地培養道德人格而設計的。
其次,禮樂文明注重外在行為規範和內在心理情感的協和,這就規定了後世中華民族內在化傾向中身心並重的基本理路。禮樂文明在當時的情況下,主要是針對士大夫以上的統治階層的,而按照周代的認識,一個合格的統治者必須是個有德的人,而德和禮之間有天然的聯係,禮是德的節文,古代有德者的一切正當行為的方式彙集下來便成為後代的禮。因此一個統治者,外在的行為和儀止應當是遵循、符合禮製規範的,內在的心靈則應當是敬天、崇德、愛民而寡欲的,也就是說,一個統治者必須內外、身心都是優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