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物流形》的“執一”思想新探(1 / 3)

事實上,如果說,“執一”關乎簡文的思想內涵,那麼,“執道”則涉及文本的結構層次。根據前後兩處相互呼應的“執道”以及唯一的一處“曰”,簡文下半篇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部分,即“聞之曰:執道,坐不下席……心之所貴,唯一”為第一部分;“[一]得而解之,上賓於天……執道,所以修身而治邦家”為第二部分;“聞之曰:能執一,則百物不失……小之以治邦”為第三部分。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其一,在下半篇以六個“聞之曰”統攝的基礎上,其間的唯一一處“曰”在結構上至關重要,並不是“聞之曰”的簡化或縮略形式,而是撰寫者對此前兩個“聞之曰”的總括和對下半篇綱領的提煉。因而,此處文意完整,可以劃歸為一個部分。其二,“執一”一詞於行文中晚出,此前均為“執道”。據此,簡文似可於“執道”與“執一”的分別處進行劃分。其三,《凡物流形》下半篇圍繞“執一”展開其政治哲學論述,概而言之,涉及“一”的內在原則、為何執一(執一的必要性)與如何執一(執一的現實性)三個方麵。而這三個方麵幾乎又均勻地分布於第二、第三兩部分中,這一方麵印證了根據“執道”與“執一”的文字差異劃分文段的合理性,另一方麵也標示出下半篇是以反複多次申論執一的模式鋪陳其文本結構的。

可以說,“執道”與“執一”的順序表述構建起文本自身的敘述邏輯和內在脈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的概念在第一部分出現之後,簡文並未一以貫之地以“執一”行文。“執道”於第二部分的末端再次出現,而第三部分的開頭才出現“執一”的概念。究其原因,第二個“執道”首先是對文意完整的第二部分的總結,其次是對第一個“執道”的解釋性呼應。鑒於此,“執道”雖然僅見兩次,卻具有提示下半篇思想理路的作用,是簡文中鮮明的邏輯線索。以“執道”為線索的結構梳理,終將直接服務於執一思想的闡釋。

三、道與物:“執一”的必要性

楚竹書《凡物流形》下半篇,圍繞“執一”思想的第一重論述在於澄清執一的緣由,抑或其必要性。為此,簡文以道物關係為視角,以宇宙論為主軸,以政治成效為首尾呼應的宗旨。其宇宙論的表述出現在第二十一簡:

聞之曰:一生兩,兩生參,參生女(母),女(母)成結。

是故有一,天下無不有;無一,天下亦無一有。

關於這一簡,學界尚存爭議之處為“女”字的釋讀,概括起來主要包含四種讀法,即讀“母”、讀“四”、讀“如”。和直接讀作“女”。除讀“四”的一派否認此簡屬於宇宙論之外,其他三種讀法均將其與通行本《老子》第42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一句對讀,並結合《淮南子·天文訓》的解釋傳統將“一”釋為道,“兩”釋為陰陽(氣),“參”釋為和(氣)。

事實上,如果說,“執一”關乎簡文的思想內涵,那麼,“執道”則涉及文本的結構層次。根據前後兩處相互呼應的“執道”以及唯一的一處“曰”,簡文下半篇可以被劃分為三個部分,即“聞之曰:執道,坐不下席……心之所貴,唯一”為第一部分;“[一]得而解之,上賓於天……執道,所以修身而治邦家”為第二部分;“聞之曰:能執一,則百物不失……小之以治邦”為第三部分。

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其一,在下半篇以六個“聞之曰”統攝的基礎上,其間的唯一一處“曰”在結構上至關重要,並不是“聞之曰”的簡化或縮略形式,而是撰寫者對此前兩個“聞之曰”的總括和對下半篇綱領的提煉。因而,此處文意完整,可以劃歸為一個部分。其二,“執一”一詞於行文中晚出,此前均為“執道”。據此,簡文似可於“執道”與“執一”的分別處進行劃分。其三,《凡物流形》下半篇圍繞“執一”展開其政治哲學論述,概而言之,涉及“一”的內在原則、為何執一(執一的必要性)與如何執一(執一的現實性)三個方麵。而這三個方麵幾乎又均勻地分布於第二、第三兩部分中,這一方麵印證了根據“執道”與“執一”的文字差異劃分文段的合理性,另一方麵也標示出下半篇是以反複多次申論執一的模式鋪陳其文本結構的。

可以說,“執道”與“執一”的順序表述構建起文本自身的敘述邏輯和內在脈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的概念在第一部分出現之後,簡文並未一以貫之地以“執一”行文。“執道”於第二部分的末端再次出現,而第三部分的開頭才出現“執一”的概念。究其原因,第二個“執道”首先是對文意完整的第二部分的總結,其次是對第一個“執道”的解釋性呼應。鑒於此,“執道”雖然僅見兩次,卻具有提示下半篇思想理路的作用,是簡文中鮮明的邏輯線索。以“執道”為線索的結構梳理,終將直接服務於執一思想的闡釋。

三、道與物:“執一”的必要性

楚竹書《凡物流形》下半篇,圍繞“執一”思想的第一重論述在於澄清執一的緣由,抑或其必要性。為此,簡文以道物關係為視角,以宇宙論為主軸,以政治成效為首尾呼應的宗旨。其宇宙論的表述出現在第二十一簡:

聞之曰:一生兩,兩生參,參生女(母),女(母)成結。

是故有一,天下無不有;無一,天下亦無一有。

關於這一簡,學界尚存爭議之處為“女”字的釋讀,概括起來主要包含四種讀法,即讀“母”、讀“四”、讀“如”。和直接讀作“女”。除讀“四”的一派否認此簡屬於宇宙論之外,其他三種讀法均將其與通行本《老子》第42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一句對讀,並結合《淮南子·天文訓》的解釋傳統將“一”釋為道,“兩”釋為陰陽(氣),“參”釋為和(氣)。

既然“聞之曰”的獨特形式表明其有所引借,而本句從形式和內涵上又與《老子》貼合,那麼,不妨從通行本《老子》的用例中,分辨上述幾種讀法。鑒於《老子》中不曾涉及“女”字,偶有“如”字但均表對比和象征之意,與此段的文意不符,如“不如守中”(第5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第20章)。而“母”字則較多地以“萬物之母”(第1章)、“天下母”(第25、52章)、“有國之母”(第59章)的結構出現,不僅涉及本簡中的宇宙論層麵,而且也在政治語境下使用。鑒於此,“女”字更宜讀作“母”。然而,“參生母,母成結”的“母”又不同於《老子》中指代“道”,並且表示“本”、“根”、“始”意涵的“母”。這裏的“母”表示陰陽衝和產生的天地的原始雛形,這一原始雛形的自然演化構建起萬物間變化、繁衍的關聯和紐帶。可以說,這層涵義似乎是對《老子》中“三”向萬物演化的進程的補足。對於萬物而言,母更具根本性,但對於母自身而言,“一”是其生生的依據,母隻是“一”的生成環節之一。因此,“母”字的用例屬於簡文在繼承的基礎上轉化老子思想的一個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