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麵的話
2011年,我以一篇八千餘字的《北宋那些人和字》獲得了本地一個文學獎的第一名,評委稱讚我此文放在當今同類題材的散文中都堪為“上乘之作”。這給了我極大的鼓勵。我從此找到一條寫作的幽徑——試圖用散文的筆調去描繪書法,為人們講述書法背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還原中國書法本應有的厚度和溫度。
獲獎的喜悅早已過去,書法還是一樣練,文章還是一樣寫,我沒有想到這篇文章還有人念念不忘。去年年底的某一天,中信美術館的曾孜榮館長輾轉找到我,問我可不可以寫一本談書法的小書。要有趣味,可讀,就像《北宋那些人和字》一樣。我欣然領命,幾番詳察細酌,取舍整合,將宋朝代表性書家的故事凝為10個篇什,於是有了這本《書如其人——宋朝那些人和字》。
書法當然是一門技術活,沒有相當的專業修養和功底是不行的。但書法也是一種文化,附麗於文字上的人的道德、學問、言行、風儀更為人所津津樂道。一個有故事的藝術家顯然比一個隻有作品的藝術家更加播名久遠,本書中擷選的就是一群有故事的書法家。他們中有的可能並不以書法名世,但中國千百年來所形成的“書因人貴”的傳統,使我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
書法,從來就不是寫兩筆字而已,它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多情的藝術。不同的人對同一幅字的關注點不同,感悟也不同,隻有當我們把它置於適當的情境之下,盡量走近曆史,走近作者,才可能盡量地走近真實。那時,你才可能從一根線條中讀出血肉筋骨,從一行字中讀出喜樂哀愁,從一個尺幅之間讀出風神氣韻,從一部書法史中讀出國運興衰。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我常常陶醉於文學的描述,能打動人的東西總是讓人迷戀而難以自拔。但麵對作品的評論,我盡量回歸嚴肅的理性,以不致給讀者以誤導。“書如其人”,畢竟不是“書即是人”,你可以喜歡這個人,而不看中他的字;也可以隻愛他的字,不論他這個人。在品讀這些人和字的時候,能給我們精神上的愉悅,而或引發一點點人生的感悟,便不違藝術欣賞的初衷了。
王漸鳴
2017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