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總以為童年是一個階段,一段不成熟的時光,它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以後更重要的人生做準備。隻要我足夠努力,就會變得睿智、強大,可以洞悉人生的意義。但現在我更傾向於認為,成長是一個不斷失去而不是不斷獲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失去天真,失去好奇心,失去想象力,失去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也許比我們更能理解生命的意義,也更懂得生活的藝術,因為他們更有耐心,也更忠於自己的本心,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前不久,我遇到瑞典的著名童書作家烏爾夫·尼爾鬆先生。他60多歲了,跟弟弟一起來中國旅行,北京隻是中轉站,他們真正的目的地是蒙古希拉穆仁草原,因為他們聽說那裏天大地大、白雲碧草、風景壯闊。
我問他:“通常這種旅行都是跟妻子一起,不是嗎?”
他若有所思地說:“當你60多歲的時候,可能也會願意跟你的弟弟一起去一個遙遠的國家走走,作為一種人生重聚的方式。”
我想,閱讀童書也可以作為一種人生重聚的方式吧。隔著二三十年的時光,和自己內心那個10歲的孩子重聚,試著用他/她的時間重新度量人生,用他/她的時間眼睛重新打量世界——那種對世界尚且充滿溫柔、善意和期待的目光。
陳賽
以前,我總以為童年是一個階段,一段不成熟的時光,它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以後更重要的人生做準備。隻要我足夠努力,就會變得睿智、強大,可以洞悉人生的意義。但現在我更傾向於認為,成長是一個不斷失去而不是不斷獲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失去天真,失去好奇心,失去想象力,失去人生的各種可能性。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也許比我們更能理解生命的意義,也更懂得生活的藝術,因為他們更有耐心,也更忠於自己的本心,做自己熱愛的事情。
前不久,我遇到瑞典的著名童書作家烏爾夫·尼爾鬆先生。他60多歲了,跟弟弟一起來中國旅行,北京隻是中轉站,他們真正的目的地是蒙古希拉穆仁草原,因為他們聽說那裏天大地大、白雲碧草、風景壯闊。
我問他:“通常這種旅行都是跟妻子一起,不是嗎?”
他若有所思地說:“當你60多歲的時候,可能也會願意跟你的弟弟一起去一個遙遠的國家走走,作為一種人生重聚的方式。”
我想,閱讀童書也可以作為一種人生重聚的方式吧。隔著二三十年的時光,和自己內心那個10歲的孩子重聚,試著用他/她的時間重新度量人生,用他/她的時間眼睛重新打量世界——那種對世界尚且充滿溫柔、善意和期待的目光。
陳賽